早前有本港大學教授指出,中風乃香港第三號殺手病,每年有近2萬人因中風入院,更有約3千人因此死亡。中風是嚴重的內科急症,如果能把握黃金3小時,大可增加患者的康復機會。然而,就算接受適當治療後,由於患者腦部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受損,康復過程相對地較漫長,一般要起碼2至3年,無論患者和家人或其他照顧者,都應抱着積極正面的態度。如果不想中風突襲,高危人士不妨以「談笑用兵」作判斷。

物理治療師為患者進行下肢控制訓練。

職業治療師為患者進行手功能訓練。

患者正進行步姿訓練。

為配合中風後的身體狀況,家居環境可能要作出一些改動,如浴室加設扶手。

中風患者的康復過程相當漫長,身為家人應保持正面態度,鼓勵和支持患者。

中風,泛指因突發性腦部缺損而引發的各種神經徵狀,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顧名思義就是缺乏血液供應,主要是由於腦血管有血塊阻礙血液供應予腦部,約佔所有中風個案的7成,此類患者本身可能患有血管硬化、高血脂等問題。出血性中風,亦即俗稱「爆血管」,由腦血管出血所造成的問題,約佔3成個案,常見於高血壓或腦血管構造異常的患者。

中風既然如此可怕,究竟早期中風有何徵狀?一般人可靠甚麼方法了解自己有否患病?註冊一級物理治療師黃鶴文說:「想判斷有否中風的早期先兆,有個最簡單的方法判斷叫做『談笑用兵』。『談』指患者說話不清晰,話音含糊不清,口齒不伶俐。『笑』指患者面部呈現不對稱情形,最明顯是當患者微笑時,患側嘴角未能向上翹。再者由於患者較難控制面部肌肉,口水亦不自控地流出。『用』指患者患側的手腳活動功能受到影響,軟弱無力,如舉不起其中一隻手。『兵』則指如果出現上述三個情況,就應盡快尋求醫生協助,以免令病情繼續惡化。」

把握黃金3小時

患者年齡通常在50歲以上,但近年數字顯示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中風可帶來相當嚴重的後果,大部分患者亦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如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語言障礙、記憶力與思考能力受損等,甚至可導致嚴重傷殘或死亡。黃姑娘表示:「要減輕這些後遺症的風險,中風後首3小時最為關鍵,患者最好能在發病的3小時內,到達醫院,並即時接受適當的治療。黃金3小時如此重要,主要是希望可盡快分辨患者是否屬於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患者如果能在3小時內接受靜脈注射溶血劑治療,則可大大降低腦部受損的程度。」

康復治療的重要

無論接受過怎樣適當的治療,中風患者的腦部都未必可百分百回復原本狀態,腦部保留着某程度的永久性受損。所以當患者的病情穩定後,他們必須進行適當的康復治療。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手法治療、電療、運動治療或針灸等,促進患者肢體控制的恢復,訓練其關節活動、肌力、平衡力及步姿等。職業治療師則從日常生活及起居照顧等方面着手,建議患者合適的輔助用具,家居環境的配合(如安裝扶手),以加強患者的自理能力。有些中風患者認知能力受到一定程度損害,無論是記憶力或專注力都大不如前,職業治療師亦要設計相關訓練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有些中風患者亦需要言語治療師的幫忙,改善言語阻礙、吞嚥能力等問題。護理人員的角色亦很重要,包括教患者定時食藥、大小便控制訓練等。

需要家人支援

黃姑娘表示:「中風患者一般住院約2至3個月,之後的康復過程會較為漫長,而主要目標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患者在中風早期一般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但家人在適當時候逐漸『放手』亦很重要。如果家人甚麼事也幫患者完成,可能會令患者變得過分依賴,而影響自我學習的機會。如果家人Push得太緊,誤以為患者理應有能力應付一切,完全不給予協助,對患者亦無好處,一來可能構成危險,二來會增加其挫敗感。因此家人應該與治療師保持緊密溝通,以清楚了解患者的情況及需要,提供適切有效的協助及支持。」

鳴謝:香港復康會鄭德炎日間復康護理中心副經理及註冊一級物理治療師黃鶴文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