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嬰兒有一個自己的玩具箱,雖然暫時還未學懂耍樂過後要把玩具放回玩具箱,但他一定知道要玩的時候玩具要到哪裏拿。有時我會「落場」陪他一起玩,也有時候我會選擇靜靜坐在一旁觀察他在自得其樂。

慢慢地我發現,小孩在玩玩具的時候,大部分玩法應該都跟玩具設計師原先設計出來時的玩法大相逕庭。例如譚嬰兒有一本會發聲的玩具書,書本有五個不同形狀的按鈕,每按一下,都會有樂曲播出,跟書本中不同頁數的歌詞配對。

我很喜歡那書教的價值,它其中一首歌名叫《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別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斷它),想說的應該是它自己吧,光看封面你以為我是一本普通的書?我是一本會唱歌的書!可是譚嬰兒「玩」的時候,並不如原來應有的玩法─按一下鈕樂曲播出,就揭到那頁歌詞處跟着哼。譚嬰兒的肥短手指只是不停的「篤」那些按鈕,樂曲未播出第一節已被按下第二三四下,完全沒機會完整的唱一次。而那些按鈕對譚嬰兒來說,只像給貓兒磨爪的麻繩柱,給他磨他的「小爪」,其唱遊功效沒能發揮過。

還有一件玩具,是大牌子兒童玩具的出品,設計得很巧妙,上層是三個紅、綠、藍的木球,下層是一個斜放的小木琴,外附一把小木錘,玩法是用小木錘把不同顏色的木球扑、扑、扑的打落到下層,木球滾過木琴就會發出美妙的音韻。這巧妙的玩具,譚嬰兒又會用甚麼自家方法去玩呢?

(明天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