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行做藝人專訪,我將設計好的寫作形式問朋友意見,豈料個個不接受,大家認為專訪稿應寫藝人衣着和談吐,不必新意。友人的意見全是善意的,原先想跟藝人玩問卷遊戲,但幽默感很難掌握,做得好未必人人接受,稍有差池就是你不適合這行業。我最終以傳統手法寫訪問稿,人見人讚,不騙你。

在香港實踐創意分分鐘「仆直」,政府鼓吹創意工業不過是葉公好龍,談談而已,大家切勿認真。

我樂意接受意見的,唯一半步不讓的是小說創作,無論多少人善意勸我放棄文學,個個說沒有人願意用腦看小說,我都不會改變。世上有許多方法賺錢,不必寫書,我寫書的唯一理由是自己想寫,更希望個人創作能夠讓社會變得美好一點點。

每次收到出版社送給作者的再版贈書都非常開心,最近收到的再版小說是寫2003至2004年的香港故事,那是全城愁雲慘霧的一年,瘟疫襲港加上巨星隕落,即使市民的表情埋在口罩之下,不用看都知不大開心的。我想以小說形式記錄下來,沒有考慮銷量,幸好賣得不錯,已加印三版。

這城市並不鼓勵創作,千篇一律的商品往往大受歡迎。堅持創作的話,先要有跌到趴地的心理準備,還要懂得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堅持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