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做事無精神,效率都慢過人」,精神健康,不但對一個人的工作重要,也能讓他掌控自己的情緒、有良好的認知功能,並可與其他人正常地交往,完全地享受生活。然而隨着生活步伐急速,不少人也受精神健康甚至精神病的困擾,如世界衞生組織預言,在2020年抑鬱症會躍升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第二位。在踏入每年的10月「精神健康月」,也許是時候了解如何由生活做起,守衞個人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由日常生活以至家庭做起,能讓人掌控自己的情緒、有良好的認知功能,並可與其他人正常地交往。

認識「精神健康」

何謂精神健康?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引用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如此解釋精神健康的定義:「精神健康不僅僅是一種無精神障礙,更可視為一種健康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認識到自己的潛力,能夠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效地從事工作、並能夠對其社區作出貢獻。」精神健康如此重要,然而在香港,卻有不少人習慣忽略自己的精神健康,陳醫生續指,據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的相關研究指出,有14.5%人口有嚴重的情緒問題,而當中只有兩成人會求醫。

運動社交好重要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陳醫生認為想杜絕精神健康「出事」,其實有不少方式可從日常生活做起,以保持精神健康。陳醫生指出,每星期進行3次帶氧運動,如跑步、游泳等,每次維持半小時或以上,便可帶來很好的效果。「這是因為我們運動時,腦部會釋出『安多芬』這種有助腦部維持分泌物平衡的物質,讓人產生輕鬆、愉快及興奮的情緒,更重要的是這不會上癮。」

運動以外,社交也同樣重要,陳醫生續指︰「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如在工作以外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在公餘時跟朋友聚會或一起進行有益身心的活動,一來有助人維持穩定的心情,也因社交圈而帶來安穩、在人際關係上有所依的感覺;二來是有助抗衡負面及抑鬱的情緒,在心情或情緒低落時,可有朋友扶持及有機會『吐苦水』。」他強調,適當的人際關係及社交對中年人及長者尤其重要,主要是因中年人多投入工作,常忽略人際上的相處,而長者則可依靠社交來保持身體及腦部的能力,同時感覺跟社會及人群有所聯繫,對提升情緒有幫助。

保持心境開朗

在運動及社交以外,每天多曬太陽、戒除不健康的飲食,如減少食高油、高糖及高脂的食物,還有快餐食物等,避免吸煙或濫藥等不良習慣等,也能促進精神健康。在睡眠上,日睡8小時、每晚在12點前上床睡覺,對精神及情緒可帶來正能量。陳醫生補充,其實最重要還是保持心境開朗,在意識到精神不穩及情緒低落時,盡快尋找親友及專業人士的幫助,也是守護個人精神的重要方式。

鳴謝: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