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財經界的朋友C閒談期間,他以經濟學角度指出日本一些不符合經濟效益的現象。

他指日本人的薪金高,但仍有許多以人手製作的東西,例如女兒節用的人偶、圖案及花紋由人手縫製的和服等;若改為量產型,質素雖然稍遜,但符合經濟原則。

我為朋友C多舉一個補充例子,相撲力士的排名表依舊按傳統由人手用毛筆寫成,相撲賽事開始及結束時響起的鼓聲亦是人手敲擊;涉及人手愈多,經濟效益愈低。

然而日本人偏偏不會單純地着眼經濟效益,他們愛追求極致,並不惜工本維護傳統文化。如果女兒節人偶全是玩具廠製造的平價貨,和服全是製衣廠大量生產的公式化貨色,相撲用字體改以電腦印製,比賽前後的鼓聲改播聲音檔案,日本文化還會受人讚頌嗎?

朋友C還說擁有大學學歷的日本女性結婚產子後放棄工作,照顧孩子,是白白浪費了人力資源。他說應該像香港女性那樣,孩子交由外傭照顧,自己繼續工作賺取高於外傭薪酬的回報。

純粹從經濟學角度看是沒錯的,但未考慮到人性化因素。親身照顧孩子可建立更佳的親子關係,大學畢業的母親能作好榜樣向孩子施以身教,日本的孩子學懂公德和禮貌,周日的日本街頭和公園不會有大量外傭聚集。無止境地追求經濟效應,背後犧牲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