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滿屋書報的環境下長大,父母和哥哥都愛讀報刊,一人起碼買一份報紙、雜誌和漫畫。

由於從小習慣看多份報刊,不用人教導,自會分辨正路、王道、小道和花邊新聞等。有些明顯是閉門造車炒作的,一看無妨,但引用來討論就有問題。

近年香港人愛引用日本的負面詞彙,追本溯源,負面標籤多由通俗傳媒為吸引讀者,以誇張的手法「創作」出來。讓讀者以獵奇眼光偷窺別人生活,然後以為自己正常和幸運的生活下去。

大部分負面標籤是日本主流傳媒不屑引用的,看日本電影、劇集和暢銷雜誌,都不會用那種標籤吸引大眾。因為台有台格、報有報格、人有人格,傳媒工作者都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大部分人知道要做有利社會的事,少數人相反。

香港人引用這類標籤前,不妨留意日本有哪些傳媒會用,許多標籤只在漫畫和小道雜誌出現,不見得大眾喜愛,無謂帶來香港的大眾傳播媒介啊。約在1983年,日本出現御宅族一詞,起初是社會議題,其後有宅男宅女,可從社會學角度考證和分析。然而,日本傳媒的新詞和標籤愈來愈多,漸漸變成沒有意思,以某些標籤稱呼人甚至是侮辱的。

有些標籤所指的族群佔日本人口1%或以下,誇大描寫只為譁眾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