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胡恩威(右)和音樂總監于逸堯,把經典的愛情故事《半生緣》搬上舞台,並加入不少新鮮的音樂元素。

愛情,最吸引人的風光,在於等待─由它而生的期待、盼望與渴求,從來比熱戀纏綿更觸動人心。

導演胡恩威(右)和音樂總監于逸堯,把經典的愛情故事《半生緣》搬上舞台,並加入不少新鮮的音樂元素。

于逸堯認為音樂在劇中的作用,並不是為了重構上世紀20、30年代的上海,而是帶來一種對當時生活的印象及想像。

于逸堯

胡恩威

「蘇州彈詞」是張愛玲喜歡的音樂,也是當時上海的「流行曲」一種,以說唱方式講社會生活及男女愛情。

劇中以影像及多媒體形式,展現張愛玲的小說文字。

簡單看,《半生緣》只是關於數對男女的愛恨糾結;看真點,故事多了一份對愛情的等待。

劇中有不少人物角色,在胡恩威眼中,還是現今社會常見的人與人性的呈現。

金燕玲(中)飾演的女歌者,以不同樂曲來配合故事的發展,或調侃人物當時的狀態,或反思他們的處境。

故事關於7位男女之間,跨越十多年的愛情事,當中可見人對自我、感情及人際關係的想法。

張愛玲應深諳此理,早在大半世紀前,寫下了《半生緣》這膾炙人口的故事,由幾對男女的相遇、認識、守候至分離重逢,兜兜轉轉,說的正是對愛情的等待。

在劇團進念把《半生緣》再次搬上舞台的前夕,導演胡恩威及音樂總監于逸堯要由這個故事,對照半世紀的人事物變化─談世事,說到電腦手機把人性、人際關係等極速壓縮;再說愛情,由一書一信變成見面即搭上,由半生邂逅化為數分鐘的攻伐……等待,還有必要嗎?

G︰Good Life W︰胡恩威 Y︰于逸堯

讀張愛玲 呈現人性

G︰何時開始讀張愛玲?對她的文字有何想法?

Y︰大學開始讀她,記得第一本買的是散文,有一篇講長衫的。畢業後,看了《半生緣》,只覺得她寫的,跟別人不一樣,文字流暢而出色。後來,我發現她的重點不在於說故事,而是表達對世事的種種看法。

W︰她的故事,像一齣齣悲劇,情節又跟肥皂劇相似,當中的愛情盡是計算。好看之處,是她表現的人生觀和獨特的文字風格。在那個國難當前的時代,她沒有忙於救國,沒有傷春悲秋,而是在批判人性的弱點和黑暗面。

G︰那麼,在《半生緣》及張愛玲的其他故事裏,你們看到人的甚麼?

W︰《半》是關於7位男女之間跨越10多年的愛情故事,呈現不同類型的人物:男主角世鈞是典型的「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總在重要關口失蹤,後來又把自己描繪成受害者;鴻才是「麻甩佬」,你不可說他壞,但他就是要蒙混找好處;最複雜的是曼璐吧,為了生活和婚姻,讓妹妹(曼楨)被丈夫姦污成孕……這故事寫在半世紀以前,但當中的人物與關係,在現世重複發生,跟現今的香港也是一種對照吧。

Y︰我想《半》中的愛情,只是幌子,重點應該是人怎樣看自己?在歲月流逝中,可有多大改變?人與人怎樣建立及維繫關係?因此在音樂的編排及選曲方面,我們也回應了這個重點,像歌者金燕玲唱出一首首上世紀20、30年代的歐西流行曲,在劇中穿插,時而調侃人物的心理及狀態,時而批判或反思事情的本質,時而表達一些言語文字無法訴說的感覺,這些歌曲帶來另一角度去看人物─為甚麼他會這樣做?這跟人性、社會文化,甚至經濟發展有關嗎?

時代對照 等待與速食

G︰怎樣看故事中的愛情?跟現在的愛情有何異同?

W︰張愛玲所寫的愛情是有過程的,由等待、遇上一個人,再用書信方式去溝通,過程中有快樂、有痛苦,起起伏伏。我們現在只追求快樂,還要是「立即」的快感,因此需要手機和網絡,即使那人死了,他或她仍在面書上就可以了。如是這樣,人的存在價值是甚麼?人和人的關係又是甚麼?如果連自己是甚麼都弄不清楚,又怎樣去愛人?

Y︰現在我們傾向去「消費」關係,要即時、快速而明顯。認識一個人,最好當下認識便可搭上,像購物和快餐。我們放棄了等待、慢慢揣摩事情的耐性,因這些都不值錢。但除卻這一點,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對及處理關係上,跟現代人沒分別,或許為利益,或許是自我感覺良好……我想,重點在於讀這個故事,或看這齣劇,再作一個對照,即我們和故事中的人物有何異同?是否因愛情中有等待、有過程?我想每個人看到的都不同,是開放的。

G︰有說,《半生緣》是一個充滿絕望的故事,這種感覺跟現代愛情的失望與失意有連繫嗎?

Y︰肚餓、被刺傷是一種很實在的感覺,但絕望是一種觀點與選擇,甚至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感覺,如果你把它拆開,裏頭是甚麼都沒有的。我們說「很絕望」、「很慘」,但當中有多清醒?其實我們由生到死,從來甚麼都沒有,那為何要時刻着緊於得到抑或失去?它的意義是甚麼?如我們集體覺得張愛玲的故事都很「絕望」,絕望在哪裏?是甚麼?如只是為了讓你覺得存在着,被人認同或了解,這其實都是在「消費」這一種感覺。

音樂傳情 幻想舊上海

G︰音樂在此劇中,扮演了甚麼角色?

W︰早於2003年,我與林奕華改編了《半生緣》這故事,並以旁白、獨白、文本等方式處理。在新版本,我們希望用音樂這新元素,帶來一點化學作用。

Y︰在音樂處理上,我們並非想重構那個時代的聲音,而是從中取得靈感,實現一些「幻想」。上世紀20至30年代的上海是非常國際化的城市,人們剛開始接觸西方的音樂及思想。試想一下,走在當時的街道,你可能從收音機、戲院等聽到流行的爵士樂曲如《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走過某些區域,可能聽到人彈奏巴哈的古典樂章;在唱戲的地方,又會聽到當時流行的戲曲「蘇州彈詞」,一種以江浙地區方言為特色的說唱藝術,訴說着各種男女間的情事……有趣的是,我們身處劇場中,在虛實之間,這些混雜的聲音正是我們對那個年代的幻想,它不用完全地反映當時的現實。因此,在編曲時也加了少量電子音樂,跟這些聲音也非常融和。

About 于逸堯

1992年開始參與演藝創作。多次為進念.二十面體設計音樂,除了為流行歌手創作並監製歌曲,亦涉足電影電視及不同舞台演出的配樂工作。1999年與黃耀明等人聯手成立人山人海音樂製作公司。近年開始寫作,專欄見於多份報章及雜誌。

About 胡恩威

進念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從事編劇、導演、監製和策劃等多方面的工作,劇場作品逾60齣,作品曾應邀於世界各地上演。胡氏尤擅於運用多媒體科技從事舞台創作,其創作的「多媒體建築音樂劇場」系列開創香港劇場界的先河。

多媒體音樂話劇 《半生緣》

日期及時間:9月27至28日 7:30pm 9月28至29日 2:30pm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160-$420

查詢:2566 9696

網址:www.zuni.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