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葳、吳季璁

坐言起行,香港某組合講得出做得到「哪裏有舞台,哪裏都可以發聲」這句鏗鏘宣言。人生如音樂,舞台在哪兒、結構如何,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蔡佳葳、吳季璁

「香咒IV」(錄像作品,與Tsering Tashi Gyalthang聯合創作), 2013

「皴法習作之五」, 2013

兩位在國際藝術界分別取得超卓表現的80後台灣藝術家,融合中西藝術手法和概念,並將中國文化和東方哲學,以不同形式解讀和保存下來。在香港剛舉行的展覽中,蔡佳葳在香燭上寫上佛家心經,宣示生命無常聚散隨緣;吳季璁以「皴法習作系列」運用沖印技術「藍晒法」為傳統山水畫作出變奏。從來都由自己尋覓探索的舞台,站起來才最昂然。

都市無常

蔡佳葳出身台灣名門望族,年輕有才,對生命卻有着超越年齡和家世的豁然領會,尤其表現在其最負盛名的「心經」系列。系列首作於2005年首次在巴黎展出後,引起歐洲藝術界廣泛注目。是次特地為香港展覽創作出《香咒》系列,於香港中環皇后大道西取得一支約一米長、直徑量起來應該超過8cm的檀香炷上,以中國書法寫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然後把香炷燃點起來,並放在一面映照天空的鏡子之上,以作為這個城市之奉獻品;以錄像(與Tsering Tashi Gyalthang聯合創作)、攝影等手法,表達心經中人生與城市無盡變化的道理。「我為了這次展覽來港搜集資料,偶然經過香火鼎盛的文武廟,看見那些非常粗大的檀香,我在台灣都沒有看過,覺得這是香港獨特的文化,開始搜集一些香港的歷史來。」

變幻自在

看語氣從容平靜的藝術家,講述她與心經的緣:「心經是我在台灣從小就會背誦的經文,小時候不明所以,長大後漸漸在生活中領會比較多,主要還是關於『無常』概念。」刻下色相迷人也好,他日可能消逝,蔡所選擇的材料:豆腐、冰塊、鮮花、香燭等,都不能維持良久的,香燭點燃轉眼成灰,意味生命、物事和環境都在變化,這正是她作品的主題。「我都數不清來過香港幾次了。香港是個非常國際化的城市,但也是無常的。我們看見香港是非常繁榮的城市,但是一切其實是不斷在改變,所以不需太執着物質。」

科技與水墨

藝術源自生活。大部分都市人離不開Facebook、WhatsApp及各種電子媒介科技,吳季璁把這些新科技統統化為作品靈感,數年前在伊通公園的光影作品「水晶城市」,水晶投射代表了在網絡世界看不見的朋友,明明跟對方溝通,卻又互相看不見,似有還無的存在微妙感覺,把網絡生活理性化為感性,大受好評。之後他陸續探索材料和技術的可能性,是次作為香港展覽主題的「皴法習作系列」,運用19世紀發明的影像沖印技術「藍晒法」,將感光材料塗在宣紙上,放在陽光下暴曬,化學作用讓宣紙變皺,再經水洗程序,待乾透後,紙張的皺摺形像中國山水畫中巍峨峻嶺的景象。「我是從攝影和繪畫上兩個方向去想,創建一個既不是畫又不是照片的圖像,而它可能同時成為兩者;另外又可以將新的科技生活與傳統中國畫概念融合起來。」

新舊與共融

不僅跨越科技潮與藝術,還把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科技融匯共和,吳季璁強調很多人以為全球化大趨勢下,令人一下子容易放棄某些地域性傳統的東西,這些獨特的地道文化,可是一旦放棄了就沒法追回的!「我想追求的,反而是想找一個中西、傳統文化藝術的共融點或平衡,然後聯繫融匯起來,因為這都是我人生的部分,這才是生存和生活的狀態。」

About Charwei Tsai 蔡佳葳

蔡佳葳1980年生於台北,2002年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畢業,取得工業設計、美術和建築史藝術學士。2005年,蔡佳葳在巴黎卡地亞基金會年輕藝術家展覽中首次呈現自己的心經作品,作品大受注目,此後參與展覽包括2006年新加坡雙年展、2008年法國龐比度藝術中心的「聖跡」 、2009年澳洲 《亞太三年展》 、 2013年阿聯酋「沙迦雙年展」等。

About Wu Chi Tsung 吳季璁

吳季璁1981年生於台北。2003年獲「台北美術獎」 首獎,2004年台北藝術大學取得藝術學士學位,2006年入圍「英國世界藝術獎」(Artes Mundi Prize) ,2013年於波蘭WRO媒體藝術雙年展獲得「WRO國際評審團大獎」 。2009年分別於伊通公園畫廊及其玟畫廊(Chi-Wen Gallery) 發表兩次個展《水晶城市》 及 《小品》 ,2012年於TKG+耿畫廊舉行《吳季璁個展》。

Information

《交匯點》蔡佳葳、吳季璁雙人展

Date_ Now Until Aug 17(Mon-Sat)

Time_ 10:00am-7:00pm

Venue_ 馬凌畫廊(中環皇后大道中8號1樓)

Enquiry_ 2810 0317

:/Next Focus

2013/07/18《Zu & Pi》(繪本)

Author/Artists_陋室五月

Publishing Company_集思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