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水井,可觀看本地藝術家鄧國騫的《未雨後》水窪照片。

曾幾何時,位於海濱的北角油街有逾30戶藝術團體聚集,堪稱是本港第一條藝術村,無奈經歷城市發展、填海與迫遷,昔日的繁華趨向寂靜,如今紅磚屋重開,經一眾藝術家重新打造,化身成藝廊「油街實現」(Oi !),能否透過聲音、光影、錄像,讓此處的藝術盛況重生?

透過水井,可觀看本地藝術家鄧國騫的《未雨後》水窪照片。

建築物外牆以紅磚鋪砌,洋溢復古味道。約300平方米的戶外青草地,讓大家偷閒一番。

經活化後建築物仍保持英式建築風格原貌,迴廊、地磚、屋頂滲出舊香港味道。

展品一覽
Cédric Maridet《影子的力學:水的樣子》

曾建華《Prelude to The Seven Bowls》

原弓《在一起》

坐落於北角油街12號的百年紅磚屋,屬二級歷史建築,以其地址諧音命名「油街實現」。此處的戶外空間有一幅約300平方米的戶外青草地,未進入場館,悠閒心情已在醞釀。館內的第一輪展覽為「起動!油街實現」,四名藝術家以「海」為主題,從附近的環境和社群獲得靈感,展示「油街實現」的無限可能。

水的形態

海水的形態有幾千變萬化?本地藝術家曾建華的作品《Prelude to The Seven Bowls》,將2011年日本海嘯的影像引進室內空間,白色的牆身投射着災難的片段,令整個空曠的房子充斥着海洋的憤怒,呈現滿室恐懼、焦慮與無力感。旅居香港的法籍藝術家Cédric Maridet則以聲音和光影作為媒介,在香港各處搜集海浪聲和無線電波,並將聲音製成影片播放,探討人與聲音的關係。年輕藝術家鄧國騫的作品《未雨後》,則利用在展場附近搜集得來的盛器收集雨水,加以蒸發,並通過錄像呈現這個循環過程,別具意義。而來自內地的藝術家原弓,則將水化為純氧,再轉化成霧氣,以正能量籠罩整個藝術空間,使其得以持續發展,將創造力蔓延下去,非常切合「油街實現」的主題。

延伸活動

作為藝術家發表作品的園地,此地活動陸續有來,包括「生活藝術計劃」─以「綠色藝術」為主題,把棄置的舊物循環再生;「燃點!香港藝術創意徵集」─提供全新網上平台,讓大家分享作品及創意,也讓策展人為下一個視覺藝術展覽作準備;「綻放!實驗花園」─邀請藝術家配合場內草坪環境製作藝術裝置等。

網址:www.lcsd.gov.hk/CE/Museum/APO/zh_TW/web/apo/oi_main.html

歷史知多少

「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是香港皇家遊艇會,建於1908年,屬英國「藝術與工藝」(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時代的作品,這個時期的建築特色是追求實用性,拒絕刻意的對稱及不再模仿古希臘建築風格。該建築群是現時唯一一幢於三十年代北角填海前,位處當年海岸線的建築物,並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起動!油街實現」展覽

日期:即日至8月18日

時間:2:00pm-8:00pm(星期一)、10:00am-8:00pm(星期二至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北角油街12號

入場費:免費

查詢:2512 3000 / 3101 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