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幽閉恐懼症人士,會因害怕密封又細小的陌生環境,引發生理及心理徵狀。

不少人試過在黑暗、密封又細小的陌生環境,例如細小房間或電梯廂,感到「走唔甩」而恐懼蔓生的感覺。但當這感覺常出現,甚至引發呼吸困難、暈眩、四肢麻痹及心跳加速等反應,便有可能患上了幽閉恐懼症。如不及時求醫,有機會令病情加重,嚴重影響生活及社交!

患上幽閉恐懼症人士,會因害怕密封又細小的陌生環境,引發生理及心理徵狀。

有些嚴重患者更會連領帶繫得太緊,也會引發徵狀。

藥物治療是其中一種方法,主要以血清素或鎮靜劑藥物令患者放鬆。

密閉的電梯,讓患者感覺沒出口「走唔甩」而引發徵狀。

心理治療包括跟患者面對恐懼源頭,認清恐懼感是「自己嚇自己」。

恐懼源於密閉

據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指出,幽閉恐懼症患者害怕的,是密封又細小的陌生環境,如沒有窗戶的房間、密封的電梯、窄小的機艙、人多擠迫的地鐵車廂、不見盡頭的隧道及黑麻麻的電影院等。陳醫生說:「患者可能擔心隧道沒有氧氣、害怕處身小房間、電梯等窄小空間,猶如被困、走不出而產生恐懼的徵狀,心理上,有極度的恐懼、害怕和不適感;生理上,身體會冒汗、四肢麻痹、心跳加速、暈眩等。患者會想立即逃離這些環境,否則徵狀會加重。」

成因跟經歷有關

那麼,患者為何會對密閉空間有恐懼感覺?陳醫生續指︰「這跟個人經驗有密切關係,如小時候曾被困於狹小的黑房,無法逃走,便有機會留下陰影並對這種空間產生恐懼。又如有人試過被困於隧道或在其中發生意外,在往後生活中,每當經過隧道時便會擔心,有很強烈的窒息感覺。當他見到光、駛出隧道後,情況慢慢好轉。也有患者因困(車立)、遇溺等成長時的不良經驗而誘發幽閉恐懼症。」

對於患者來說,在陌生及感覺沒出口的環境中,最易誘發徵狀。陳醫生指出:「如有些患者搭短線巴士或公共交通時,因可隨時下車而感覺能隨時離開,所以即使空間狹小,人多擠迫,他亦未必發作。但如坐長途飛機、在隧道塞車很久而見不到出口,患者會覺得在陌生、狹小環境中無法離開而發作。」

藥物及心理治療

大部分患者因對病症認識不深或有誤解而延誤求醫。陳醫生指出︰「病人常以為能離開誘發其徵狀的密閉環境,如不坐公共交通工具、不搭電梯改行樓梯等,便能減低發作機會。然而,患者一來會因此影響生活及社交,二來是病情有機會愈來愈嚴重,如最初只在狹小空間感到不舒服,後來可能演變成暈眩及呼吸困難等徵狀,或無時無刻都感到在密閉空間沒出口。」

若不想加重病情,最好還是盡快求醫。陳醫生指現時有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等,後者包括讓患者了解病症源頭,如是否跟自身經驗或創傷有關,再去證明這些恐懼其實是患者「自己嚇自己」。治療中,也會跟病人一起面對恐懼的密封環境,如由親友跟病人一起坐車、搭電梯等,讓患者逐漸認清恐懼其實並不存在。

鳴謝: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