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澄認為本地電影業可多元發展,同時兼顧藝術和市場。

「文化沙漠」一詞,實在不屬香港,皆因我們有電影。上世紀80、90年代我城有「東方荷里活」之稱,無論產量、質量還是票房,香港也屬亞洲第一。時移勢易,有人說港產片已死,但資深電影人莊澄一語道破:只是老與病。

莊澄認為本地電影業可多元發展,同時兼顧藝術和市場。

莊澄(左)出席大場合無數,頒獎台常見其影蹤。

書名:《光影道》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售價:$98

莊澄在電影界打滾多年,編劇、監製、宣傳、出品皆精。如要用人生階段來形容本地電影業現況,他認為是「老與病」:「80至90年代,香港電影業有優勢,網絡、人才、技巧我們也領先。至往後10年行業不再活躍,是因人才斷層,而海外的電影公司可自立門戶,甚至在港招兵買馬;亦因市場需求不同,本地公司處弱勢,出現了疲態。」如斯病重,幸莊澄坦言尚有得救:「本港現在有一半以上是中港合拍片,市場重心轉向內地,發展已見有轉機,而近年中產片抬頭,香港有優勢,可繼續嘗試。當然政府亦需要有更好的政策,扶助有志之人。現在台前幕後都是中年之輩,解決斷層問題不宜怠慢。」

香港人創意多、具觸覺,莊澄認為潛力無限:「香港電影擅長設計場面和人物,有些會偏離現實常理,盡顯機智和噱頭。如《英雄本色》的Mark哥,是英雄,穿大褸、跛腳、會在花盆拎槍;《最佳拍檔》的King Kong如何化危為機,這些戲劇效果,幾十年後依然印象深刻。」

執筆以正視聽

最近莊澄推出新書《光影道》,想作行業的指路明燈乎?他解釋:「兩個目的,首先,以正視聽。多年來政府用錢研究如何發展電影,但結論是說拍英語片才能行銷全球。印度片也是英語,又不見得可以?亦有人批評香港戲種少,幾十年來我們也是盛產喜劇、動作、警匪、文藝,何來有少?與其讓門外漢指指點點,不如我以行內人身份說法。書內有我多年的入行和創作經驗,以及其他成功人士的分享,希望跟年輕人分享本地電影業的精神面貌。同時希望培養觀眾,知道電影是甚麼一回事,如何進一步欣賞電影。」

About 莊澄

原名莊冠南,資深電影人,1980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曾任撰稿員、編劇、填詞人,其後從事電影宣傳、監製和出品人,現任天馬電影製作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曾參與製作和出品一系列華語電影包括:《野獸刑警》、《無間道》、《伊沙貝拉》、《志明與春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