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ies' Notes:一層馬拉糕

談起馬拉糕,小妹小時候曾被家人欺騙,說這糕點是由馬拉出來的,每天只出爐一次,所以非常矜貴。當時年少的我,被騙了3年,每次吃,都會想到馬兒為我們流汗,就不禁流淚。

大家請別笑我,皆因不少成年人亦被馬拉糕所瞞騙,以為馬拉糕要有很多層方為上品,其實這大錯特錯!最出色的馬拉糕原來只得一層,效果遠比多層的鬆軟芳香,炮製這經典點心,最緊要是以麵粉和水、經發酵一夜所得的麵種。茶樓因糕點生產量多,師傅每次會留少許麵種,再混入麵粉和水發酵,讓其生生不息。而麵粉和水的分量,需視乎天氣和濕度而定,順應大自然氣候變化而調校出來的麵種,才可做出口感鬆軟具彈性的馬拉糕。可惜這都是師傅的經驗之談,現在很多茶樓已改為使用酵母菌,然後即晚發酵,如此出品難免會在不同天氣下會有所出入,亦因此不少師傅選擇以多片薄薄的甜糕重疊做出「千層」效果,以避過質感不夠鬆軟的情況,而千層馬拉糕亦由此產生。

做馬拉糕,麵種固然重要,其他材料亦很講究,例如鴨蛋雖比雞蛋香,但以之取代材料中的雞蛋,便會令馬拉糕過分濃味。另外,由於麵種帶酸,亦需以鹼水中和混合物。而發酵後的麵種會呈金黃色,在混合其他材料後,需花1天時間發酵,馬拉糕會變成深褐色,才能做出鬆化軟綿的口感。

馬拉糕既然是手做的,何以得來這奇怪稱號?原來在馬來西亞,到別人家作客,主人家會即場蒸焗一種甜糕,這種由馬拉人炮製的甜糕,最初被稱為馬來糕,後來有傳此美點被廣州的點心師傅帶到家鄉,但由於普通話不靈光,誤將馬來糕聽成馬拉糕。

Doris Hui

一層馬拉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