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談日本:從料理店看社會變化

在香港光顧某日本料理店,遇到不愉快經歷,由這事透視到香港一些社會結構變化。

當晚和朋友去該店用膳,點菜後30分鐘依然沒上一道菜,嘗試催促,為我落單的店員(據說已是店內第二把交椅)尷尬地道歉並承認忘了落單,最令人光火的是不止漏單,他連我點了甚麼菜也沒有記錄,叫我重新點一次。

我問他:「這家店是日本直營,還是特許經營?請提供日籍高層的聯絡給我,我想反映這情況。」我留了名片,沒吃就與朋友離開。

當晚深夜收到那店員的短訊,指人手不足,導致手忙腳亂出錯,為此再三致歉。我也不想影響人家的工作及前途,答應不會投訴。

日本的中學生作文寫「我的志願」,飲食店老闆是頭三位最想做的工作之一;日本學生說看見食客吃得津津有味,自己也打從心坎感到滿足。擁有這種想法的香港中學生,數目近乎零吧?

隨着香港的大學學額大幅增加,年輕人傾向選擇較舒適的文職,工時長的飲食業彷彿變成了「厭惡性行業」。願意入行者不多,人手不足,出錯難免,服務質素很難改善。我可斷言,香港的服務質素必被日本愈拋愈遠,這是社會的結構變化使然。

多年以來我在日本用膳遇到漏單的情況,三根指頭數得清;在香港,外出吃飯一個月隨時可破這紀錄。

藍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