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接納智能障礙社群

社會上大部分人士(約佔人口的68%)智商介乎85至115之間,而智障人士的智商則為70以下。至於本港情況,智障人士約佔本港總人口2%。當中約87%的智障人士智商介乎50至69,在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時,稍遜於常人。至於其餘13%智商為50以下的智障人士,則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援及照顧。正所謂傷健共融,我們應包容和接受弱勢社群,共建和諧美好的社會!

智能障礙(簡稱智障),泛指患者因腦部受損而令所有涉及需要使用智力思考的行為出現障礙,包括日常生活、閱讀識字、計算、金錢管理等。扶康會區域經理(沙田及觀塘)王健安說:「嬰兒經過衞生署母嬰健康院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後,如果觀察出異樣,將被轉介至相關部門,再接受臨床心理學家一連串測驗,當中包括智商測驗,從而判斷智能是否出現障礙問題。如果患者16歲之前遇上智能障礙,稱為智障者。一旦問題發生在16歲以後,則稱為腦缺損。」

基因出現問題

無論是先天或後天環境,均有機會導致智障。基因出現問題是最常見的成因之一,如染色體異常。隨着醫學科技進步,很多產前檢查可驗出胎兒是否基因有異,只要準媽媽做足相關檢查,可減低誕下基因有異的嬰兒。其他常見成因還有孕婦在懷孕期間飲酒或服藥,因為酒精及藥物均對胎兒腦部發育有一定影響。此外,生產過程中,如果嬰兒因一些原因而延緩生產,導致腦部缺氧,可破壞腦部細胞。寶寶成長過程亦危機四伏,最明顯是肉眼看不到的病毒、細菌,嬰兒一旦直接接觸到相關病毒或細菌,導致腦膜炎等,同樣令腦部受損。長期接觸重金屬如水銀,以及碘攝取不足,亦會損害腦部。不過現時奶粉添加豐富的碘,家長大可放心。

智障分四類

根據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AIDD),智障可分為輕度智障、中度智障、嚴重智障及極度嚴重智障四類。輕度智障者,其智商為50至69,接受適當教育和訓練後,學術水平及自理能力相等於9至12歲孩子,可過平常人生活,包括擔任簡單工作(如信差、辦公室助理等)、在社區獨立居住等。本港智障人口中,超過8成屬輕度者。中度智障人士的智商為35至49,不可自行獨立生活,要在家人或院舍照顧督導下,過小組生活及在庇護工場工作。嚴重智障及極度嚴重智障,智商分別為20至34及20以下,同樣需要得到家人或院舍緊密照顧。

家庭壓力大

這些年間社會積極提倡傷健融合,不少公眾人士無疑地不再以「有色眼鏡」看待智障人士及其家庭,但家人仍面對不少壓力。王健安說:「雖然近年社會投放不少資源在相關服務,如15個地區設有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提供朝九晚八的日託照顧服務;部分機構亦設有住宿暫顧服務。但智障人士宿位始終不足,每年只得幾百個新宿位供應,輪候人數卻逾五、六千人,中度智障人士一般等5、6年,更何況嚴重智障及極度嚴重智障者?他們輪候時間更長,有些達十多年,怎不教父母憂心?」

他續說:「父母(特別是母親)是智障人士的主要照顧者,心理壓力一點也不輕,所以我們鼓勵其他家庭成員要分擔壓力。除此之外,父母不妨多參與專為智障人士家人舉辦的家長會和活動,把眼光放得更遠,以及結識更多同道中人,互相扶持,明白到自己不是單打獨鬥。」

扶康會區域經理(沙田及觀塘)王健安

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