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的辣子雞
對辣子雞產生興趣,是從一次「中伏」經驗開始。話說有天到坊間一家小館吃飯,廚師推介菜單上的辣子雞軟骨,呼喚着我的嗜辣細胞,二話不說便點了。不料遞來的,卻應改名作「油泡雞球」,軟骨隱身在膩得出油的大件雞塊裏頭,最重要的乾辣椒只是零星散落在中間,味道也毫不刺激。吃過這碟荒腔走板的所謂辣子雞,讓我不禁思考,究竟哪裏出錯了?
為了解答這個纏繞在腦內的問題,回家做了點功課,得知辣子雞原來隸屬渝菜系,即重慶地區的特色菜。從前渝菜是川菜的分支,但當重慶變成直轄市,植根此地的老川菜便和江湖菜合組獨立菜系,有關機構編製的《渝菜標準體系》,公布了12道渝菜的「標準」食譜,連辣椒、葱段、薑的切粒大小也有列明,辣子雞也包括在內,老大地位可想而知。
一切皆源自「歌樂山辣子雞」,80年代,一個名叫朱天才的人,在重慶通往歌樂山的路旁建了間小屋,讓登山遊客歇歇腳,想到就地取材,以農家土雞炮製一道做法不複雜、吃起來方便的惹味小菜,花了3年時間,創出獨特口味的辣椒炒雞丁,靠登山客口耳相傳火熱起來,附近數十間餐館爭相倣效,成為了「辣子雞一條街」。這裏出品的辣子雞,上枱時只見一堆紅彤彤的辣椒,暗紅油亮中粒粒一口大小的雞丁藏身其中,爆脆又不過分乾身,沾滿了二金條辣椒的辣香、大紅袍花椒的麻勁,有酒相伴更是暢快。不愛吃雞,尚有一系列姊妹作辣子田螺肥腸蹄花魚丁竹蝦,海陸空大包圍。
鏡頭轉回香港,嘗到像樣的辣子雞機會不多,每次上館子,都膽粗粗試點,結果不是讓雞丁變得大件夾抵食,就是把葱蒜加入變成避風塘口味。難得找到可以用筷子在辣椒山中「尋脆」的 ,卻淡而無味,但願有天守得雲開,告別「踩地雷」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