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非媽咪專利

早前有新手明星級媽咪在微博中,高呼湊B湊到手筋發炎,更惹上患「媽媽手」之苦。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不過對於一些初為人父母者,有時因育兒經驗不夠豐富,而導致一些健康毛病,如「媽媽手」。其實「媽媽手」不是媽媽的專利,如果因職業關係而需長期重複使用手指或手腕的話,亦增加這痛症的風險。話雖如此,平時若避免手部過大壓力,再加以適量的護腕及伸展運動,大可向媽媽手說再見了。

「手腕腱鞘炎」或「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學名「de Quervain's Disease」,泛指大拇指較外側的肌腱,由於過度使用、重複性動作和不當施力,而造成肌腱與腱鞘發炎的情況,使肌腱滑行困難,引致手腕疼痛。為人母者不少因經常照料初生嬰兒,對大拇指較外側的肌腱造成一定的壓力,故有「媽媽手」之俗稱。

影響指力活動

既然有「媽媽手」之名,患者當然以經常抱小孩的媽媽居多,除此之外,一些因職業需要而要長期重複使用手指或手腕工作的人士,如打字員、美容師、髮型師、攝影師、水喉匠、廚師等,甚至長時間打電腦鍵盤的上班一族及學生,以及長期打遊戲機、使用手機鍵盤等,同樣亦屬高危一族。

患者初期一般感到手腕部位出現疼痛,其後便有腫脹、輕微灼熱的感覺,每當轉動手腕、拇指反覆伸直或屈曲時,均會加劇痛楚,疼痛更可延伸至前臂。如肌腱發炎的地方壓迫着正中神經,更會導致拇指、食指、中指和半截無名指感到刺痛、灼熱及麻痹。雖然未至於影響整體手部活動,但一些較微細的手指動作,如扭毛巾、拿筷子、拿萬字夾等,卻大受影響,變得力不從心。

休息是消炎良藥

適當的拇指及腕部休息是紓緩痛症的上策。患者應盡量減少使用痛手發力,以及做重複性的動作。脊骨神經科醫生吳潞樺表示,輕微患者可透過冰敷或一些輔助工具,如護手套,以減少手部活動。較嚴重者則要尋求專業的檢查及治療,如可刺激血液循環的超聲波治療,可有助紓緩炎症。同時亦可進行不同運動,以訓練手部的肌肉。

她續說:「以前接觸過一些患有媽媽手的病人,一般休息兩星期後,疼痛便告消失。但對於媽媽來說,每日怎可不抱小孩呢?尤其在照顧6至12個月大的小孩,因小孩的體重日漸增加,患上媽媽手的機會便愈高。身為媽媽的,抱小孩時大可注意以下事項,如經常輪流交替雙手,盡量讓五指併攏,手掌、手腕成一水平,使小孩重量平均分布在五隻手指上。抱小孩時可將軟墊放在大腿與手肘之間借力,避免手部長期凌空用力而受傷。對於一些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士,每隔45分鐘做一些拇指或手腕的伸展運動。大家如想避免患上這痛症,日後便要記得遵守上述事項。」

護腕運動示範:運動一

動作1:腰部保持挺直, 伸直右手,右手向上與前臂成90度角,並需以左手作輔助,姿勢保持約10秒。

動作2:右手手腕反方向向下,與前臂成90度角,姿勢保持10秒。做完右手手腕,轉左手重複上述做法。每組重複做10次。

功效:伸展前臂、手腕肌肉以及韌帶。

注意事項:運動期間,腰部必須挺直,如果情況許可,最理想當然是坐在椅子上,背脊緊緊貼着椅背,腰部又怎會不挺直呢?

運動二

動作:坐在椅上,背脊緊貼椅背,雙手執着毛巾或運動彈性棒,其中一隻手向後扭,另一隻手保持不動。重複動作10次,然後轉換另一隻手,再做10次。

功效:強化手腕活動能力。

運動球幫到你

這個體積跟高爾夫球相若,但球面滿是細柱體的工具,名叫「運動球」,是刺激血液循環的不錯輔助工具。玩法多多,一是把運動球放在右手大拇指較外側的肌肉,任由放在上面的左手慢慢搓壓。另一種玩法則是,兩手大拇指較外側的肌肉夾着運動球,然後凌空慢慢搓壓。每組運動可做5至10分鐘。

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