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性治療兒童發展遲緩

做家長的,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然而當子女在學習發展上不及同齡小朋友時,家長往往歸咎於子女懶惰,其實這可能是兒童發展遲緩的警號,所以家長應先了解兒童的發展進程,藉以及早察覺子女是否出現發展遲緩,從而作出針對性治療,避免因延誤而令問題惡化。

遲緩分五大範疇

兒童發展遲緩是指學前、即6歲前的兒童在大肌肉、小肌肉、社交、語言、認知這五方面,多於一個發展範疇上,未能達到同齡兒童的平均水平。兒科專科醫生杜蘊瑜認為,不同的年齡會遇上不同的發展範疇問題,她說:「如6個月或以前的嬰兒較易出現大肌肉發展遲緩,包括頸不夠硬、仍未坐得穩;1歲半至3歲易出現語言發展問題;而2歲開始,則容易出現社交發展問題,如經常不理睬人;而3歲或以後,會有較多機會出現小肌肉發展遲緩問題,如手眼不協調,以致寫字時出現困難。」

大部分成因不明

對於發展遲緩的成因,杜醫生謂這包括多方面,如遺傳因素或染色體病變、懷孕期胎兒受病毒感染、孕婦服用不當藥物或飲用過量酒精、精神壓力過大、難產或早產嬰兒併發症、幼兒及兒童時期染病、中毒或腦部受損,例如腦炎或腦部創傷等,以及環境上缺乏適當的社交或語言的啟發等,然而最大部分的個案是成因不明的,雖然如此,不過仍可作出一些預防工夫。杜醫生指出,孕婦應該做足產前檢查、紓緩因懷孕而帶來的壓力、戒煙戒酒,至於嬰孩出生後,在環境上宜提供適當的社交或語言的啟發,這都可預防兒童出現發展遲緩。

宜了解發展進程

至於如何發現兒童是否發展遲緩,杜醫生建議家長應先了解兒童的發展進程,例如嬰兒6個月未能保持頭部穩定及未能伸手抓東西;1歲未能站得穩;2歲未能說單詞,如「車」、「波」或未能跟從簡單的指示,如「畀媽媽」;3歲未能說簡單句子,如「我要食糖」或未能配對基本顏色及形狀等,這都是兒童發展遲緩的徵狀。家長若發現問題,可向母嬰健康院、兒科醫生等作初步檢查及轉介,再由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或具兒童發展及評估經驗的專科醫生作進一步評估,以便日後作出治療、訓練及教育。

在孩子接受訓練的過程中,家長應當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盡量參與訓練過程,掌握訓練孩子的方法,並與子女的訓練員或治療師保持適當的溝通。發掘孩子的強項,幫助他們提升自信。另外,當家長初次知道孩子有發展問題時,可能會感到震驚、焦慮,應嘗試接受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並向合適的人分享感受,如有需要可找專業人士傾談。

兒科專科醫生杜蘊瑜

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