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受壓 痔瘡大爆發

精神壓力像一種無形武器,可慢慢使一個人崩潰;而身體內的壓力,就會影響血液在體內的流動,有機會形成不同病症。如果不尋常的壓力經常出現在肛門,影響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惹人煩惱的痔瘡就會爆發,而每日正常的排泄,都會讓你的肛門折騰一番,到時真的是苦不堪言。

西醫:肛門血液循環差易出事

出現在肛門的痔瘡,到底是一種甚麼樣的病症?找來外科專科顧問醫生李澤民一問,竟得出令人吃驚的答案。原來嚴格來說,每個人都可以有痔瘡!何解?李醫生表示,痔瘡的前身其實是肛門內一種名為肛墊的黏膜組織,每個人都會有,但如果肛門附近的血液出現長時間的不尋常受壓,肛墊組織就會因發生異常而充血,最終變成我們口中所說的痔瘡。

李醫生指出,增加肛門壓力的原因有很多,較常見的有長期便秘、排便時過分用力及時間過長、長時間坐下等,都會影響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此外,懷孕婦女的肚壓上升,肛壓也會一起增加,加上便秘,這都會使痔瘡容易出現。

分內痔外痔

痔瘡主要可分成內痔和外痔兩種,不過李醫生表示,大部分的外痔其實都是由內痔慢慢演變而成。他指出痔瘡一般會分成四期,第一期屬於內痔,只會在排泄時出現輕微的出血情況;第二期除了出血外,痔瘡在如廁時會輕微露出體外,但排泄後就會縮回體內;第三期,痔瘡同樣會在排泄時露出,但不能自行縮回,要用外力推回才行;第四期,痔瘡腫脹程度嚴重,會完全外露,變成外痔,疼痛程度加劇。

李醫生補充,痔瘡組織在排泄時受壓,會感到疼痛及出血,不過患者一般只會在如廁時才會感到痛楚,如果痔瘡患者坐下和走動時也感到疼痛,那麼其痔瘡的情況已算嚴重,有可能已引致併發症如血管栓塞。

此外,李醫生還指出,大便出血並不一定是痔瘡引起,癌症、息肉、結腸炎等腸道問題同樣可引致出血。痔瘡引致的出血,血液顏色較為鮮紅,而問題如出現在大腸或更上方的胃部,流出的血液便會較為深紅或排出黑色大便。不過,要留意肛門的其他病症如肛門癌同樣有機會出現鮮紅血色,因此,李醫生建議如發現大便時持續有出血情況,便應盡快求醫診斷。

先從生活習慣入手

談到治療方法,李醫生表示,大致上可分成四類。第一類是保守治療,即改變患者的生活習慣,平日多進食高纖維食物,多飲水,減少過分用力排便及避免排便時間過長。李醫生指出,目前香港的痔瘡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可能與年輕人多習慣如廁時看雜誌、用手機打電玩,使如廁時間大大延長,增加患上痔瘡的機會。

而第二類是藥物治療,現時能使用栓劑、乳膏等藥物來紓緩腫脹或出血等症狀,另外亦有口服藥物改善痔瘡的血液循環,適合早期痔瘡患者,用以減低症狀。第三類是局部治療,透過橡皮筋結紮術,利用直腸鏡,將橡筋圈套於病變根部,令組織逐漸壞死,然後自然脫落。這方法不需住院,比較適合病徵不太嚴重的患者。不過外痔大多都會接近肛門的神經線位置,採用此方法會令患者非常疼痛,故此法只宜內痔患者使用。

第四類就是手術治療,若問題嚴重而前三類方法都未能處理,便有需要接受手術移除痔瘡。施手術後一般要留院觀察,復原時間需視乎手術種類及個別病情,通常約需2至3天。開刀雖然需要較長的休養及痛楚較多,但成效顯著,大部分患者都不會復發。李醫生還表示,如環狀脫垂的痔瘡患者,還可考慮進行俗稱「痔瘡槍」的痔瘡環狀切除手術,利用儀器於肛門齒狀線上進行手術,令傷口不反露,痛楚相比傳統開刀手術較少,復原也較快。不過當然痔瘡槍亦有其限制,仍須視乎個別患者情況才可作出選擇。

中醫:血氣瘀積易生痔瘡

在中醫的角度,痔瘡又是甚麼一回事?註冊中醫師黎碧玉指出,生於直腸末端的痔瘡,並非傳統瘡症,是靜脈薄弱失去彈性而成的一種靜脈曲張,因血氣瘀積,血行不暢而引致。此外,飲食不節,燥熱內生,下積於大腸、久坐、負重遠行、婦女懷孕等,都會引致結滯不散,引致痔瘡。黎醫師還表示,中醫亦有內痔和外痔之分,發於肛門齒線以上的就屬於內痔,以下的就是外痔,而外痔一般會稱之為「贅皮外痔」。

辨症分虛實

內痔方面,以出血症狀為主,黎醫師指出可按痔瘡體積和脫出的程度分成三期,第一期體積較細,色鮮紅,大便時可能會有點滴出血或如箭狀射出的情況。第二期體積較大,色鮮紅或青紫,排泄時痔瘡受壓較大,會凸出肛門以外,便血情況或多或少,不過痔瘡在如廁後會自動縮回肛門以內。第三期,痔瘡體積變得很大,呈灰白色,排泄時脫出不能自行縮回,或甚至走路、咳嗽、噴嚏、站立時都會脫出,而出血不多或不出血。

外痔方面,除了會感到疼痛和腫脹外,患者即使不需排便時,仍會有異物感。黎醫師指出治療方法也分成內治、外治,與西醫相類似。內治即服藥,先由醫師分辨痔瘡症狀的陰陽虛實才開藥。醫師主要會按出血、脫出、腫痛、便秘四方面辨症,除了脫出多為氣虛血虛外,其他三方面都有分虛和實兩種。而外治即塗藥薰洗,可使用栓藥或藥膏,與西醫類似。

對於痔瘡,黎醫師還特意建議了兩款預防湯水和兩款有助緩解症狀的食療,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預防湯水

五仁湯

材料:桃仁30g、杏仁30g、松子仁10g、柏子仁10g、鬱李仁10g、陳皮6g

煮法:先將5類種子稍為舂爛及混合,再加陳皮,按口味加入瘦肉或蜜棗,4碗水煲成1碗,約煲45分鐘。

功效:潤腸通便,適宜便秘人士飲用,孕婦忌服。

綠豆煲豬大腸

材料:豬大腸一段、綠豆200克

煮法:先洗淨豬大腸,綠豆浸軟後釀入豬大腸內,加入5碗水煲一小時,適量調味後,即可飲湯及吃湯渣。

功效:清腸臟熱毒。

緩解食療

馬齒莧菜

材料:馬齒莧250g

煮法:內服,加水加薑片煮熟即可食用;外用,攪爛加水煲熱,可作薰洗。

功效:清腸祛風,亦有止血之效。

黑木耳煲柿餅

材料:黑木耳30g、柿餅50g

煮法:將材料洗淨,加入5碗水,煲1小時,飲用時喝湯並吃掉湯渣。

功效:止血潤腸,活血化瘀。

David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