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年輕的證明

讀馬華文學家黃錦樹為曾翎龍新作《在逃詩人》撰寫的代序,提到曾翎龍的文學紀錄相當輝煌,像他這種以文學獎為擂台或舞台的文學作家,至今仍然積極參與各大小文學獎比賽,黃錦樹謂,這可見他們真的還很年輕……

以仍然參與文學獎比賽與否來證明是否年輕,不啻是一種有趣的另類證明。年輕時候我也積極參與各種文學比賽,不管是大學文學獎、青年文學獎還是中文文學雙年獎,一拿到報名表便積極思考比賽的性質,分析評判的口味和當年文學風潮的走向,像獵人般淬劍磨箭,對準目標但求一擊必殺─只是後來年紀漸大,俗務繁忙,也隱隱覺得應該把機會留給其他需要借助文學獎得獎被關注的同路人,就不再參與任何文學比賽了。

可惜在這個城市,很多不再年輕的寫作人之所以仍然積極參加比賽,卻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年輕,而是因為太窮,無法生存,也欠缺發表空間,才不得不年年瞄準那幾個獎金以至回響都少得可憐的文學比賽,一群餓鬼對缽裏的粥水虎視眈眈。

有些不再是後輩也不再年輕的寫作人後來之所以絕迹文學比賽,不一定是因為已經不再需要那筆獎金或者被注視的機會,而是年輕時候得過一些獎,後來便成了包袱,如果輸給後輩或者自己不屑的同代人,便會在衣服上留下很在意的污漬,成為一輩子的烙印……

在很多寫作人眼中,贏了不怎麼樣,但輸了卻是天大的恥辱─特別是贏你的人,剛好是你最不屑、最妒忌的那些人。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