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dia Art Code 新媒體.解碼戲

今年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出了一道大題目「言之謎」,教各國新媒體藝術家,解讀科技與藝術創作之謎。其中藝術家池日及Graham Wakefield合作研發的作品「平行世界」,以電腦技術創造代表原始時期的藍色蛇形生物,參觀者進入屏幕後,其意象就成了生物的糧食,大自然生命循環不息,電腦、藝術家、參觀者,一同查探解讀藝術與科技、虛擬與真實的遊戲。

S:Sunlife

H/G:Haru Ji + Graham Wakefield

S:作品為甚麼以「Time of Doubles:Flux 」(平行世界)為名?

H/G:平行世界的意思,代表參觀者透過電腦資訊處理,進入虛擬世界,讓現實與虛擬同時進行;至於Flux雖處同一環境,隨時間流逝,景物必然變遷,事過必然境遷,所以畫面中每一格都在流動着,而參與者進入畫面後,景象也隨畫面上的「流動」,景觀以及與畫面上的生物不停互動、變化。這也是生物、人及科技每一刻都互相連帶。

S:作品內容出現流動粒子、藍色蛇狀線條和圓點,有甚麼意義?參觀者加入後又起到甚麼互動?

H/G:這是一個用電腦科技模擬的原始生物世界(Eco System),畫面中的粒子可代表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藍色蛇形線條的則是較為「進化」的生命體,粒子是藍色蛇形生命的食糧,代表大自然弱肉強食;圓點則是世界原有的物資,會逃避以上生物的追捕吞食。當參與者加入畫面(虛擬世界)後,化為黃色影像,其影像成為蛇形線條生命體的食糧,逐漸被蠶食而淡化。

S:作品結合電腦科技、藝術與自然。作為藝術家,怎樣看三者的關係?

H/G:小時候我們都在各自的國家鄉郊地方遊玩,大自然的美好深深留在腦海裏,長大後從事電腦科技及新媒體藝術工作,也想像自然與科技融合起來,形成了我們這個以生物為題的Eco System(生態系統)系列作品,科技沒錯是幫助藝術家更容易、更方便去表達所想,然而藝術家怎樣透過科技去解讀當中意義更重要。另外,現代都市人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愈來愈少,將大自然、人、科技融合,讓更多人有不同的體會,也是我們的義務。

S:作品曾兩次在中國內地參展,對於內地新媒體發展有甚麼印象?

H/G:我們曾於2008年及2009年分別於上海及北京參展這個作品,初到上海時新媒體藝術在當地發展並不十分蓬勃,觀眾多為一家大細,着重對科技的好奇多於背後意義;之後北京的那一次卻令我們大為驚訝,可能參觀者多為專業新媒體藝術家或大學學生吧,學術性提高許多。很多老師也即場引領學生嘗試感受作品背後的意思和引發的感性。

主題展覽精選

一封不回的情書?千言萬語無人回?

by Helen Pritchard(英)

× 孫詠怡(香港)

把社交網絡(Twitter)留言,透過電腦程式即時擷取解碼,並轉換為語音編碼,讓網上文本被轉換成集合人聲、非人聲及電腦處理聲音的「電腦語音」。

密密縫

by Ebru Kurbak(土耳其/奧地利)

× Mahir M. Yavuz(土耳其.美國)

藝術家把網上即時流動數據,透過兩組軟件處理,一組負責接收網上資訊並圖案編碼化,另一組則利用電子織布機在衣服上印上圖案。

Graham Wakefield(英國)

現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AlloSphere研究所研究員、Cycling '74軟件開發人員,就讀加州大學時認識同系師妹池日。

Haru Ji 池日(韓國)

跨學科藝術家和研究員,目前為韓國首爾西江大學藝術與科技學部助理教授。

Information

《言之謎—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Date_ Now Until Nov 25

主題展覽:

Date_ Now Until Nov 18

Time_ 12:00nn-8:00pm

Venue_ 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

Enquiry_ http://www.microwavefest.net

Ladd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