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個人衞生抗腸病毒

談起腸病毒,很多人都以為此病毒主要是針對腸胃,引發屙嘔等腸臟病徵。而醫生指,腸病毒的命名是根據醫學分類,與腸胃不適徵狀無關,相反跟兒童常見的手足口病有密切關係,雖然痊愈率高,足夠的抗體令成人的患病機會低,但由於此病的傳染性強,大家不能掉以輕心,做足家居清潔及保持個人衞生都是對抗腸病毒的最佳方法。

影響腦神經

腸病毒是一種主要生長於腸道的RNA病毒,感染後卻很少出現痾、肚痛等腸道不適病徵。本港最常見的腸病毒包括腸病毒EV 71及柯薩奇病毒A16,患者會引起手足口病的徵狀,包括發燒、舌頭、牙肉及口腔疼痛或潰瘍、手腳出現泡疹等,皮膚上的紅疹雖然不癢,但當泡疹穿破有機會傳染他人,家長需格外留神。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蘇文傑指出,當腸病毒患者出現嘔吐情況,即代表病情嚴重,「一般腸病毒會引起手足口病的徵狀,但嚴重起來會出現類小兒麻痹症、腦炎及腦膜炎等併發症,影響腦神經系統,患者會出現持續高燒不退、嘔吐及肌肉抽搐。」由於抗生素對治療腸病毒無效,加上無疫苗預防,醫生盡可能給予退燒止痛的藥物紓緩患者不適,病發後約一星期會自行痊愈。

病毒傳染性高

根據過往衞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每年的5至7月及10至12月都是腸病毒盛行高峰期,加上腸病毒是一種傳染性高的病毒,主要由兩種途徑傳染,一是食用或飲用受污染的食物與水,二是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如口水、飛沫等。為了減低受感染的機會,除了注重個人衞生,患病期間需減少出入人多地方,以免讓病毒散播開去。而兒童容易受感染,家長需分外留意,「由於腸病毒的傳染性高,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最容易把病毒傳開去,包括鼻與喉嚨的分泌物、唾液和刺穿的水泡。而家長需留心處理孩子的糞便,因為腸病毒不會引致腹瀉,正常的排便令家長放下警戒心,但實情即使痊愈後病毒仍會留在糞便數星期,所以家長處理上應提高警覺,免受感染。」

家長注意清潔

由於小童的抵抗能力弱,參與集體活動的機會多,所以受感染的風險相對較高。蘇醫生強調患病兒童需停止上學,直至退燒為止;另外家長毋須過分擔心手腳上的水泡,亦不必塗任何藥膏即會自然結痂痊愈。而家長應用1:49濃度的家用漂白水清潔家居並消毒玩具,時刻保持空氣流通,所有患者的食具及衣物用品都要消毒及分開清洗,減低病毒傳播機會。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蘇文傑

Mary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