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談日本:書店之一時風光

紀伊國屋書店的新宿總店早前舉辦一個特別書展,銷情出奇地好,這現象令我聯想到已進軍香港的誠品書店。

上述書展銷售102本書,全不註明作者名及書名,封面沒有設計,只印了內容的首句句子,並以膠袋密封包裝,不讓人試讀。平均每本書入貨1,500冊,當中暢銷的書籍一天就賣出逾1,000冊,包括《在明日世界終結時沒有人在我身旁》。這本書經「特別包裝」前原是一本叫《求愛瞳孔反射》的詩集,本來每月平均只賣1、2冊。

書展負責人堅信讀者沒有離棄傳統印刷書籍,並期望藉此刺激讀者買書的意欲。對此我抱悲觀態度,這種現象猶如誠品香港店剛開業時掀起的「趁墟潮」,只屬一時風光。

不知道作者名、書名,甚至內容和類型卻付錢買書,所渴求的並非那本書,而是當成玩「扭蛋機」,追求一份無法預知的新鮮感。打個比喻,有個女生本來不太吸引異性,刻意作神秘打扮,以面紗遮掩真面目卻惹得男士們爭相追求,吸引人的不是女生的內涵,而是那份神秘感。

我反覺得不太暢銷的書隱藏書名後大賣,對作者來說是一種諷刺。誠品香港店最初人頭湧湧,到場者爭相拍照及上Facebook「打卡」,熱潮過後相對冷清,賣書的地方一度變了參觀景點,也是一種諷刺。

藍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