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東 出走音樂看世界

「生活就是這麼一回事。」訪問張亞東,聽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看似無奈,但他說來不悲不哀,就像打從心底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位頂尖音樂製作人,9歲學大提琴,13歲參加民工歌舞團,22歲到北京發展,一直都離不開音樂;離不開,不代表不離開,在音樂待久了,厭倦又無聊,出走也是出路,他放下耳機,提起相機,若說音樂讓他走到盡頭,攝影或許是新起點,但他並不要成為攝影師,只是想逃。

由訪問到拍照,不到45分鐘,緊迫。這位神級音樂製作人,為「第四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擔任評審,講座上分享跨媒界創作與旅遊攝影集《初見即別離》。他一身隨性打扮,由當評審說起,談到厭倦音樂而出走,游走歐美,拿起相機,拍下「初見」一刻,重拾孩子好奇,張亞東的坦然,消弭了小記的焦慮。

S:Sunlife 東:張亞東

S:作為比賽評審,怎樣的作品才能打動你?

東:我希望看到把日常生活過得很不同、很精彩的感覺,而並不是一個多麼奇怪的題材,我看過去年比賽出的書,特別喜歡《香港彈起》,閱讀有時會讓你再次想到生活狀況,那些東西不需要很遙遠、很崇高,這是我比較想看見的。

S:為甚麼《香港彈起》打動到你呢?

東:因為這就是我小時候的東西,拼貼、剪紙呀,還有一本講麻將的(編按:《開枱喇!》)都很喜歡;我常覺得,很多書像傳聲筒,該說的都說過,該寫的都寫過,也像一面鏡子,需要別的光才能亮,即使看來很普通,只要突然有閃光,就產生很不同的感覺!

S:你很年輕就走上音樂創作的道路,對於那些選擇創作的年輕人,有甚麼話想說?

東:小時候常夢想成為另外一個人,因為不了解自己,可能你說:「你不了解自己嗎?」我是真的不了解,必須要去尋找,讓自己活得更隨心所欲。

S:甚麼時候開始不想再成為另外一個人?

東:很快就不想啦!因為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成為另外一個人,也許自己的缺點也可能變成優勢,譬如說我做音樂,我個性比較散漫,當做一些大事情,用的時間是雙倍,但我較能接受自己的散漫,學會接受自己,覺得很開心,要不然我就會活在壓力下。

初見即別離 生活就是這樣

S:可否談談新書《初見即別離》?

東:近年我願意去了解別人,書名叫《初見即別離》,因為他們都可跟我有親密聯繫,當然,我生活在這,他生活在那;他在過童年,我在過中年,但我們都曾活在彼此生命裏,很有意思,像書名一樣,看過的東西,馬上就說再見,無論快樂或悲傷,都是轉瞬即逝,生活就是這樣!

S:你忽然從音樂創作走到攝影,是因為想「出走」嗎?

東:(點頭)嗯,音樂再怎樣都只是工作,還挺厭煩,而且我的創作從來不浪漫,每次都死命去做,拍照卻能躲開音樂,但我並不是要成為攝影師,這對我不重要。(是有「中年危機」嗎?)有呀!也因為整個音樂市場不太好,大家只要類型化的東西,不要特別的,那我就做別的好了。

沒甚麼東西可以原創

S:對你來說,做音樂應沒甚麼難度,但寫文字有難度嗎?

東:非常難,因為我平常不寫字;或許音樂是一種語言,但要說得特別,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音樂需要原創性,但「原創」這個字本身很有問題,沒甚麼東西是原創,只要你學習一種語言,就連原創這個過程都不是原創,寫文字也是一樣,所以怎樣找方式去寫,才是來得重要。

S:那你攝影的心態是怎樣?

東:比較隨意吧!沒太多主觀色彩,僅僅是看,並不理它好不好,美不美,比較有樂趣。

S:你參與了書本很多後期製作,為甚麼有這麼大的熱情?

東:做這本書讓我回到小時候那種好奇心,如果做一張唱片,我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但做一本書該怎樣做,對我來說,特別有趣。

S:旅行後會有一個新的張亞東帶回音樂創作嗎?

東:一定會!如果一直做音樂,你會放棄很多理性的東西,但如果你尋找與思考,會突然多了點甚麼,因為音樂有時挺無聊,我很害怕有天沒話想說,所以我現在更願意了解別人,因為人是相互的,從你身上還是會看到我,這樣會獲得更多靈感。

S:有試過沒話想說的感覺嗎?

東:(笑)其實我平時都沒甚麼話好說,但沒辦法,要溝通嘛,而且生活還是要感受的多,比如說我拍了100張照片,就好像賺了$100萬一樣,也許不能換錢,但是我感受到快樂。

所想的不能比你所知的更多

S:創作音樂的你跟攝影的你有甚麼不同?

東:嗯,攝影的自己更可愛一些,因為會關注別人,但做音樂,要談情談5個小時,出門時已一句話都不想說;但拍照可跟大家融合,變得可理解。我在書裏也寫了「戴上耳機,放你的音樂,整條大街都變成MV,變成你音樂的陪襯」,就是當我戴着耳機,甚麼都聽不見,但攝影不同,需要去看去感受,是兩個非常不同的角度,所以我喜歡攝影。

S:哪你覺得攝影跟音樂可以交流嗎?

東:絕對可以,攝影能提升想像力,因為想像力不可脫離任何你已知的範疇,你擁有的僅僅是抽象的能力,但前提是要看得夠多,我常說:你所想的不能比你所知的更多,你必須看更多,在音樂裏才更有能力。

S:除了攝影寫字外,最近還在做別的嗎?

東:畫畫、雕塑(有學過嗎?)完全沒學過,我只是突然想捏一個雕塑,跟它交流,因為有時跟活人交流更難。 (怎樣跟雕塑交流?)我覺得人是不可理解的,我書裏也有寫:要到甚麼時候,你和我才能變成「我們」?但你是你,我是我,人永遠都從自己角度想,當我妨礙你的利益時,人都還是自私,我心裏是比較明白,沒關係吧,就是這麼一回事!

張亞東:不稀罕燈火 不搭理黑暗

外表冷酷的張亞東,說話直率,坦然看生活,作為音樂製作人,直言「厭倦音樂而要離家出走」,在講座上沒保留地分享對生活、創作的真實感受,他說:「不知道明天會怎樣,書中說『不稀罕燈火 不搭理黑暗』,是我的生活態度。」以下是張亞東講談節錄:

「我並沒有要成為攝影師,只想逃離,因我實在受不了,必須要出走一下。」

「我嘗試新的創作方法,像哼一段無聊的聲音,以音樂概念去創作,將一些看來沒意義的東西,賦予情感,讓它有某種聯繫,很有意思。」

「生活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回事,沒甚麼東西可以永遠,第一次見面後或許就不再見,要坦然面對,沒必要太介意。」

後記:且行且珍惜

張亞東行程緊密,仍能跟他單獨訪問,實在意外;講座後他為記者簽書,留字「且行且珍惜」,回應書名「初見即別離」,像他所說,很多東西都是轉瞬即逝,「且行且珍惜」才是潛台詞,在我於《太陽報》寫最後一篇人訪之時,能遇上坦然的他,釋懷。

新地開心閱讀第四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

主題:存在(中文,體裁不拘)

參賽資格:35歲以下,從未以個人身份出版書籍人士

截止日期:10月31日

查詢:SHKPBookClub.com/YoungWriters4

張亞東Profile

王菲的御用製作人,同時也為莫文蔚、黃耀明、李宇春等製作音樂。張亞東在電子音樂尤有建樹,曾推出個人專輯《YA TONG》及《潛流》,並創辦東樂影音,支持中國新生代創作人。近年「出走」音樂,拍電影、雕塑、攝影,並推出圖文旅遊攝影集《初見即別離》。

Rachel L

張亞東

看到窗邊的景致,張亞東拿起手機就拍,自覺去到哪裏都是外來人的他,隨行隨攝這方面跟香港人還挺像的。

書的封面是一張小孩笑臉,張亞東說「孩子是我永遠的老師」,像小孩般保持好奇心,才能活得特別。

「一個人時最有陌生感,也最有靈感!」這張德國科隆大教堂的畫,是張亞東黑夜遊蕩德國時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