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成疾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的遠慮近憂,人總會因生活上不同的改變、突發的事情而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然而,當你發現對身邊事物的焦慮達至杞人憂天的程度,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便是時候停下來,了解一下自己是否患上了焦慮症。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代表方日旭醫生指出,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可分為多類︰「其中一種為針對某些特殊情況或範疇而發作的焦慮症,恐懼症、驚恐症、強迫症、社交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等均為這一類。而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患者即使當下無明顯引發焦慮的因素,還是持續地會對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產生過度、不斷以至無法控制的焦慮與擔心。」

突發情況 增生壓力

廣泛性焦慮症的成因複合而有多重性,若要簡單說明,可分為遺傳、生理及心理等三方面的因素。方醫生解釋︰「家人如父母、兄弟姊妹曾患此症,患上的機會便較一般人高。生理上,腦內的化學傳導物質不平衡,如血清素失衡,也會引發此症。心理層面上,如性格屬擔心及憂慮型,也是患此症的潛伏因素。若生活上遇到突如其來的改變及壓力,如轉換工作、升職或突然被『炒魷魚』而無法處理或適應,還有家庭、愛情、人際關係或財務上突發的改變而引發的壓力,都是焦慮症的誘發性因素。」

診斷基準 評估病情

一般而言,醫生要了解病人的家族病例、性格、一向處理壓力的方式、近來有否發生特別事情來斷症。不過,大家也可參考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診斷基準,如持續出現6項病徵(見附表)的其中3項,且達6個月以上,即需接受醫生的評估是否患上廣泛性焦慮症。

方醫生指部分病人同時也會有其他生理上的病徵,他說︰「有案例的患者有肚屙甚至腸易激綜合症的徵狀。部分患者則有心跳、多手汗、氣喘等情況。如不處理或接受治療,不但會對生活、工作和社交等構成影響,更有機會引發抑鬱症。」

六項病徵診症基準:

1.經常覺得精神緊張。

2.很容易感到疲倦。

3.難以集中精神,腦中常常一片空白。

4.易怒和發脾氣。

5.肌肉緊張。

6.有睡眠問題,如常失眠。

認知行為 減輕擔憂

治療焦慮症的方式有兩種,藥物治療方面,醫生可處方血清素類抗憂鬱藥(SSRI及SNRI),針對腦內血清素的分泌平衡,從而減輕病人的徵狀。除抗憂鬱藥以外,其他種類的藥物如普瑞巴林、丁螺環酮等也是治療的選擇之一。同時,醫生只會在病發初期(通常首2至4星期內)處方鎮靜劑作急性處理之用,以免病人上癮。心理治療方面,醫生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幫病人從客觀及全面的角度去觀察他們憂慮的事物,是否需要如此焦慮和擔心?哪些事物也許有好的、樂觀的一面?透過心理與藥物治療相輔相成,希望讓病人面對及解決焦慮症。

Popo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