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血液暢通防骨枯

對大眾來說,骨枯或許是一個陌生的病症,更有人誤以為此症是骨質流失導致,認為只要多喝牛奶、定時吃鈣片便能預防。但有醫生指出,骨枯是指骨頭組織壞死,主要原因是血液循環受破壞導致,故此補充鈣質並無助預防。而服食高劑量類固醇及曾經有酗酒習慣的人,其骨骼血液循環能力都較一般人差,好像當年不少SARS康復者便因服食高劑量類固醇而患上骨枯,故此去除高風險因素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血液循環受阻

骨骼如同其他器官一樣是需要血液輸送以維持其功能運作,當骨骼的血液循環系統受破壞,導致細胞死亡,令骨頭破洞甚至出現下陷情況,則為之「骨枯」。一般來說,骨骼的血液供應來源可分為骨髓內及骨膜外,當兩者的血液輸送受影響,便會令骨骼引起「缺血性壞死」的問題。最易受影響的位置包括髖關節(股骨骨頭部位)、手腕舟骨(近手腕位置)、肩膊關節、膝關節及足踝關節,因運動或意外造成的斷骨會破壞血液系統,截斷血液輸送,因此骨骼會容易因缺血壞死,造成骨枯。

酗酒人士高危

由於骨枯乃血液循環受阻而引起,其他發病原因不明及該病難以察覺,基本上是無法預防,香港亦沒有準確的患病數據作參考。但據骨科專科醫生周鴻燦表示,除了因受傷而斷骨的人士外,長期服食類固醇及酗酒人士同屬高危患者。他說:「所有紅斑狼瘡症、類風濕關節炎、腎病或皮膚病患者都需要服食類固醇去穩定病況,然而類固醇可能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從而增加患上骨枯風險;而有酗酒習慣的人士亦屬高危,因為酒精毒素會積聚於體內,所以縱使戒酒後數年亦有可能出現骨枯問題。」當中盆骨下的髖關節是最常見出現骨枯情況的部位。

嚴重者換關節

由於骨枯發生在骨骼內,如果骨骼還未出現裂痕或下陷情況,除非是接受磁力共振檢查,否則一般照X光是無法反映出來的。骨枯初期毫無病徵,而中後期患者的關節會逐漸有疼痛、活動不順的情況出現,周醫生建議做手術是最佳的處理方法,「因缺血性壞死的骨是無法用藥物根治,只要關節面尚未變形或過於塌陷前,基本上可透過骨芯減壓術、帶血骨移植的方法替患者恢復骨骼的血液循環,進一步或透過變更關節面角度來減輕關節壓力,而如果骨枯情況非常嚴重,則建議患者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等手術,通過裝上合金製的關節或自體骨骼移植,使其穩固並防止塌陷。」治療骨枯的手術在香港已非常安全及成熟,一般有效期長達數十年,視乎個人生活習慣及身體狀況而定。

Mary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