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急速殺機

在香港,心臟病是繼癌症後的第二號「殺手」,每年奪去6千多人的性命。而於心臟病發的個案之中,原來有近八成是由冠心病引起。隨着都市人生活作息愈不規律、飲食愈不健康、壓力愈大,冠心病患者的發病年齡愈趨年輕,就算十來歲也可能需要以手術治理,實在不可輕視。

香港人的第二號「殺手」─心臟病,是一切有關心臟器官如心瓣、心臟肌肉、動脈血管等出現病變的統稱。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解釋:「冠心病是心臟病的一種,情況有如心臟病是人類,冠心病則是其中一種人種。其主因是供應血液往返心臟的冠狀動脈,由於飲食習慣、壓力等,長期積聚脂肪和膽固醇,形成粥樣斑塊,令血管狹窄或閉塞,心肌因而缺乏氧氣及營養,延誤治理則有機會壞死,危害性命。」以往發病群為五、六十歲人士,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二十至三十歲人士患冠心病已甚為常見,亦有低至十多歲,相信與現代人飲食西化、少運動有密切關係。

殺傷力強勁

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長期積聚脂肪和膽固醇,平時可能感覺到心絞痛、氣促、暈眩等徵狀,於身體操勞、進行運動、情緒波動等時候,徵狀更易出現。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缺乏運動、吸煙和長期忍受壓力者,均屬冠心病高危因素。

黃醫生指,每年因為心臟病發死亡的人口中,有近八成為冠心病病發,據統計顯示,突發性冠心病患者中,三成人因而猝死,「殺傷力」不可小覷。「雖說癌症為頭號殺手,但癌症的死亡數字由多種癌症組合而成;而實際上,冠心病致命數字比死亡率高企的肺癌還要多,不可輕視。」

黃金10分鐘急救

冠心病發作的時候,由於會讓粥樣斑塊表層撕裂,令血小板和發炎細胞於血管內積聚,形成血栓,令血管狹窄或閉塞,嚴重者可令心肌壞死,造成心衰竭。黃醫生指:「一般來說,病發後的10分鐘為搶救的『黃金10分鐘』,因為腦部一旦缺氧多於1分鐘,死亡的風險就增加10%,所以如有機會,建議大家報考急救課程,盡快為冠心病患者施救,可將心肌壞死和死亡率降至最低。」

首先考慮通波仔

將患者送往醫院後,醫生一般會先穩定病人的情況,提供氧氣、嗎啡,以紓緩心絞痛痛楚,亦會處方阿士匹靈等藥物,助疏通血流。黃醫生續指,醫生會利用心導管造影檢查,檢查儀器便能顯示冠狀動脈有否鈣化和狹窄,是否出現心肌缺氧或影響供血量,從而評估發病率及死亡率,以決定是否進行俗稱「通波仔」的心導管介入手術或搭橋手術。

「一般來說,冠狀動脈血管橫切面若有一半以上阻塞,都可能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原理是利用粗約2mm的導管,在大腿的腹股溝或手橈骨動脈,沿着血管慢慢進入堵塞的冠狀動脈,然後利用球囊,擴闊堵塞部分,再加支架以防日後原位復發。比起需要從患者的腿部抽出靜脈血管、再接駁到心臟血管阻塞位置的『搭橋手術』,通波仔的創傷性較小,患者手術後翌日多能出院,故通常都會優先進行,若反覆進行不果或阻塞情況較嚴重,醫生便考慮搭橋。現時,醫院每年9,000多個針對冠心病手術之中,大約只有600個是搭橋手術的個案。」

改善生活免復發

手術過後,醫生還會配合一系列藥物,以控制病情,例如一些放鬆血管、控制血壓的藥物、「他丁」類降膽固醇藥、抗血小板類藥物等,以穩定斑塊,減低斑塊破裂風險及血管收窄可能性。不過,黃醫生提醒,手術和藥物只是緩兵之計,要徹底根治此症、避免復發,必須從生活和飲食習慣入手,解決高膽固醇、高血脂、吸煙、肥胖、缺乏運動等高危因素,戒煙及保持低脂低糖飲食、進行適量帶氧運動等,才是有效減低冠心病風險的方法。

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