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物語:愛馬本色

香港賽馬由英國人帶來的,很快落地生根、發揚光大,不少馬迷會看晨操,懂相馬的。

中國有數千年愛馬歷史,由甲骨文開始,為不同毛色的馬創造了二十多個字,大部分字已死,例如驊是赤色駿馬,騩是淺黑色馬─絕大多數人要查字典才識的字,就是死字。

在這些愛馬文字中,「僥倖生存」的字是騅,騅是黑白相間的馬,因主人項羽而讓世人認識。找本比磚頭更巨大的《辭海》一看,自會看到形容馬的字遠比其他動物的多,每個字都帶馬的風采神韻。

日本有馬肉刺身,但愛吃的中國人並不鼓吹吃馬肉,馬的藝術品遠多於馬肉名菜。秦朝兵馬俑的馬各有不同神采,唐三彩的駿馬也多,還有飛馬踏燕等,可見古人愛馬,他們不會精製狐狸藝術品的。正如馬常做國畫主角,但狐頂多在《聊齋誌異》插畫出沒。

英國人愛看賽馬也愛騎馬,前者在港落地生根,後者始終有點水土不服。香港始終太細,雖然曾舉辦奧運騎術比賽,但懂得欣賞騎術的人不多,幸好馬照跑依然不變。

據說以前的香港馬王退役後會遭人道毀滅製成狗餅,近年的馬主多了愛心,肯花錢讓退役馬頤養天年。

英國政府最近限制騎師策騎的鞭數,以免參賽馬「殉職」,可見英國人也愛馬,希望集東西方文明優點於一身的香港人由愛馬開始,愛及其他生靈。

關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