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情緒枷鎖

以往偶然會聽到「精神衰弱」這病症,現在多數會仔細區分成焦慮症或抑鬱症等情緒病,其實無論精神也好,情緒也好,一旦出了毛病,最重要是正視自己的問題,切勿自困白塔內,及早接受適當的心理及藥物治療,便可早日擺脫枷鎖。

說起精神衰弱患者,以往好多人會聯想起「黐線」、「精神病」、「傻佬」,但其實這都是對精神衰弱不太了解所致。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葆雯表示:「精神衰弱又可叫做神經衰弱,在10多年前的確有醫生會以這個病名斷症,但隨着醫學界對這類病症的了解增多,當中好多都能區分成焦慮症或抑鬱症等情緒病。而患上焦慮症或抑鬱症在現今社會算是普遍,平均約有一成半人會患上。」患上焦慮症的人,一般會有突然心跳加速、手震、手腳麻痹、心慌等徵狀,而抑鬱症則會出現持續失眠、早醒、煩躁、充斥負面思想等徵狀。陳醫生指出,焦慮症和抑鬱症有時會一起發生,機會約為5至10%。

腦分泌失衡

古語有云:「有諸內而形諸外」,簡單來說就是憑外在表現而得知其內在的變化,這道理其實同樣能套用在精神衰弱方面。陳醫生指出,會有精神衰弱的情況,往往與腦分泌有關。腦內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如果不平衡就會出現精神衰弱的徵狀,如持續失眠、情緒低落、心跳加速等。陳醫生還說,中國傳統社會普遍對情緒問題一般不太關心,對於一些生理病徵只會歸咎於實質病症,而忽略了解決情緒問題,但其實因為壓力和環境因素產生的情緒病同樣會引起生理不適。

留意早期徵狀

面對工作或生活上的問題,情緒病患者一般都會感到非常擔心,愈擔心愈去想,愈想又愈擔心,構成一個惡性循環,陳醫生指出這樣累積負面情緒會影響到腦分泌,因此建議大家應多留意心跳加速、持續失眠、手震等警號,及早正視工作、家庭上的問題,多找朋友、家人分擔。此外,每周做運動2至3次亦能有助紓緩情緒。陳醫生補充,隨着市民對情緒病的認識增多了,抗拒求醫的情況亦減少。至於患者求醫後會接受藥物治療,醫生一般會開出血清素、抗抑鬱藥等藥物,全部都十分安全和不會令人上癮。對於有人擔心精神衰弱的人病發時會傷害身邊人,陳醫生表示只有少數病情非常嚴重的患者才有機會出現這情況,患者病發時一般只會不愛出街、不想見人,或不想做一些平時很喜歡做的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