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為甚麼不下判斷

常常會有讀者拿着我的文學小說問,你為甚麼把故事寫得那麼隱晦艱澀?你究竟想表達甚麼?為甚麼我讀過你的得獎作品都看不到你對這件事的立場和態度?你的判斷究竟在哪裏?迴避下判斷,寫成這樣也可以出書,那不是很划算麼?

對於這樣的質疑,我會以《村上春樹雜文集》裏其中一篇收錄的文章《自己是甚麼?(或美味的炸牡蠣吃法)》來說明。村上這樣說:「小說家,是以多觀察,但只稍微下判斷為業的人。」

為甚麼不下判斷,因為小說家不想當政治家,不希望對讀者洗腦,而真正的小說家也一直極力迴避充當權威。小說家從來都不是權威,即使他消化了多少知識與資料,他也必須把一切弄得柔軟可口,才能讓讀者咀嚼回味。太冷硬的不過是學術文章,但小說,好的小說,的確是不該過於權威,對世情妄下判斷的。

村上說,為甚麼只稍微下判斷呢?是因為最終下判斷的應該是讀者,而不是作者。小說家的任務,是把該下的判斷以更具魅力的形式悄悄(或者更暴力)交給讀者。只有懶惰的讀者,看慣公式化流行小說與堵爛電視劇的讀者才會強硬而且理直氣壯地要求作者提供判斷。這種人只會要求世間一切約化為最簡單容易消化的標準答案方便他們吞下,而這偏偏是商家與政治家最樂於見到的事情。

尤其當我們周圍充斥樂於亂下判斷的八卦雜誌,我們更該小心排拒,以自己的頭腦加以判斷。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