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有沒有讀進去

有讀者寫信給村上春樹說,你跟我年齡和生活環境相差那麼遠,為甚麼你能這麼清楚理解我的心態,並且把它寫出來呢?

我想每個寫小說的人都應該遇過會這樣問你的讀者。這樣的讀者愈多,作者大抵不會爛到哪裏去。對於這樣的疑惑,村上的回答也很值得深思:「那不是因為我正確理解你的想法,我不認識你,因此也當然不知道你在想甚麼。如果你感覺我了解你的心情,那是因為你能把我的故事有效地讀進你自己心裏的關係。」擅長運用比喻的村上進一步說,決定假設去向的是讀者、不是作者。故事就像風,要有搖動它的東西,風才會變成眼睛看得見的東西。

為甚麼有些東西你覺得很中、很觸動,那是因為你把它讀進去了,所以才陷進去了。善感的人當然比較容易觸類旁通,然而想像力與同情心也是很重要的元素。很多人對於文學或者其他較需要消化的藝術作品沒有感覺,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把它們讀進去,要消化太吃力太花時間了,像很佔空間的程式,要移除也費時失事,所以索性只要粗淺的,甚至是某些偉大藝術的翻版、簡易版便算……

這時代,我們看很多,但我們在目眩過後,並沒有記住甚麼;我們每天遇到很多人,接收很多或真或偽的資訊,然而浮光掠影,不管是人或物,我們根本就沒有打開我們的心把它們讀進去,因為我們怕進去的是毒,令我們原本封閉但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因着這些作品而崩解,一旦吃了知善惡樹的果實,人就回不去了。我們任由自己的內裏一直空洞,並且封閉。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