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談日本:SQ指數

繼智商IQ及情感智商EQ後,關西大學助教鈴木謙介提出SQ(Social Quotient)的概念,更以此為題,寫了本叫《SQ》的書籍。

日本面對各種社會問題,人口老化、經濟不振、無緣社會(形容獨居者眾多,人與人之間關係薄弱的現今日本社會),鈴木助教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於人際間的連繫。他形容SQ是人際關係智商,是幸福的泉源,SQ高的人會向其他人施以援手,從而獲得幸福感,間接改變國家。

據我的經驗判斷,這類單一主題的自我增值書籍大多將幾個重點無限放大,內容重複,單看重點已足夠。關於SQ,鈴木助教提出的四大要點是助人為樂,考慮社會利益、重視未來;家人及朋友固然重要,但應發展更廣闊的人際關係;顧及個人利益之餘,也考慮如何貢獻他人。

鈴木助教列舉的例子是,年輕人選擇工作時應考慮能否貢獻他人多於薪金,車主應選擇低廢氣排放汽車多於高級名車。

我很尊重鈴木助教提倡SQ的一番好意,但老實說,這是老生常談,啟發性不高。花許多篇幅想表達的僅是兩句話:「重視人際關係,守望相助。」可濃縮成六個字:「施比受更有福。」就好像那套舊港產電影花1小時多想表達的僅是兩句話:「萬般帶不走,惟有業隨身。」可濃縮成四個字:「惡有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