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二次創作

近年「二次創作」﹙Derivative Work﹚非常流行。如果要用學術一點的方式下定義,二次創作嘛,即是非原作者利用作品的固有形象添補增刪,加以模仿,進行續寫或者改編,達到諧諷﹙Parody﹚效果,這種手法,追本溯源,早在1919年法國藝術家Marcel Dunchamp創作的《L.H.O.O.Q.》—其實即是在經典名畫《蒙羅麗莎》上面加上鬍子啦。

說起來,當年林子祥那個膾炙人口的唱片封面,把《蒙羅麗莎》完全換成有鬍子的阿Lam,咦,豈非二次創作,而是三次創作了?因為它是在《L.H.O.O.Q》的基礎上多加一筆的嘛……

別打呵欠。「二次創作」其實完全不複雜,也跟咱們日常生活非常貼近。這些年來日本非常流行的「惡搞」﹙Kuso﹚風氣,就是「二次創作」了。為甚麼《Kiroro》那麼受歡迎,因為它總是愛拿經典高達來惡搞一番;為甚麼《銀魂》總是教人忍俊不禁,就是因為他玩盡所有《少年JUMP》的經典漫畫,吐糟連連,令人讀得津津有味啊。

不消說,近年大受歡迎的小克、楊學德等人筆下的有趣角色,無論是那些樣衰衰的變形金剛、維港巨星匯機械人、聾貓或者又肥又凸腩的神奇女俠,俱為奪舍乩童、借屍還魂的絕妙之作,糅合本土草根特色,具諷刺時弊深意,妙到毫顛,青出於藍,誰說「二次創作」難以超越本尊?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