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閉恐懼症密室心慌慌

在密封環境,無處可逃之下,任誰都會恐懼,但究竟這是個人心理作祟的恐懼,還是真實地因為無路可逃而引發恐懼,則是兩回事。患上幽閉恐懼症人士,會因害怕密封又細小的陌生環境,例如細小房間或電梯廂,而不自覺地產生「走唔甩」的感覺,繼而出現呼吸困難、暈眩、四肢麻痹及心跳加速等反應,嚴重者甚至連領帶繫得太緊也會產生被困之感,情況相當極端。

恐懼症有很多類型,基本上可分為廣泛恐懼症及特殊恐懼症兩類,其中特殊恐懼症患者可以是害怕社交場合、貓狗動物、毛髮、蛇蟲鼠蟻等,而幽閉恐懼症患者害怕的,則是密封狹小的空間,如電梯、飛機艙、隧道等。

密封環境驚走唔甩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表示,幽閉恐懼症患者對密封環境感到恐懼,害怕被困「走唔甩」,如身處細小的房間(沒有窗戶者尤甚)、電梯、隧道之中,便有機會發作,有隨時無命的心理狀態,身體更會有連帶反應,例如覺得抖不到氣、心跳加速、暈眩、身體冒汗、四肢麻痹等,有些嚴重患者更會連領帶繫得太緊,也會引發徵狀,不過,只要離開這些環境,他們便回復正常。

患者並非於所有密封空間都會發作,重點是那個空間是否他們熟悉的地方,以及會否感到「走唔甩」。陳醫生解釋:「患者在一個熟悉而又能隨時離開的環境下,便不會發作,舉例說,患者乘搭一些『站站停』的巴士,因為可以隨時隨地下車,故即使空間狹小,他亦未必發作,相反,如果乘搭長途巴士或要行經高速公路的巴士,因為不能隨時下車離開,便有機會產生恐懼,所以患者並非完全不能乘搭巴士,但他們會害怕乘搭飛機,因為機艙環境狹小之餘,亦不能隨時離開。」

小時候經歷留陰影

患上幽閉恐懼症多跟成長時的創傷或個人性格有關,如果小時候曾經被父母或老師懲罰困於狹小的黑房,門窗皆打不開,便有機會留下陰影,長大後會對密封空間感到恐懼;又或者小時候不懂游泳而遇溺、試過迷路遇不到熟人,甚至試過困(車立),長大後都有機會誘發幽閉恐懼症。陳醫生指出,有人因為第一次進行磁力共振,被綁於床上推進密封儀器進行檢查而誘發幽閉恐懼症,此外,若個性較悲觀負面、缺乏自信、難以控制情緒的人,也有潛在的危機。

治療尋找源頭

較之廣泛恐懼症,像幽閉恐懼症此類特殊恐懼症患者,只要避開密封環境,例如居住村屋不搭(車立)等,某程度上能將此症的影響減低,但陳醫生指出,患者的恐懼可以愈來愈嚴重,例如最初在狹小空間只感到不安,但到後來可能演變成呼吸困難等徵狀,又或者嚴重到打領帶也會令他想像到被困住的感覺,有機會令他無時無刻都感到「走唔甩」,嚴重影響生活,所以,當發現身邊人有病發徵狀,便應尋求精神科醫生治療。

陳醫生續指,幽閉恐懼症患者數目不多,粗略估計約有2至5%人士有徵狀,但因為他們可避開恐懼的空間,對生活影響未必很大,所以,求診患者不多,但亦有人因為工作需要「冇得避」(如工作要經常出Trip)而接受治療。藥物治療是其中一種方法,主要以鎮靜劑或非鎮靜劑藥物令患者放鬆,並減低恐懼的反應和慣性。其次便是心理治療,當中包括認知治療及行為治療,前者主要通過心理實驗向患者證明,所謂的恐懼其實是「自己嚇自己」,後者則是陪同病人去面對恐懼的密封環境,例如怕搭(車立)的,則可以在醫生陪同下搭(車立),先是搭兩層,然後五層、七層等逐步遞增,讓患者逐漸認清恐懼其實並不存在。最後則是催眠治療,主要是在輕鬆狀態下,替患者找到患病的源頭,重新面對這些情景,從而克服。

幽閉恐懼症 VS 廣場恐懼症

談到幽閉恐懼症時,很多人會跟廣場恐懼症作對比,但其實兩者並非完全對立,反之可找到相同之處。陳醫生指出,廣場恐懼症患者不一定只會在空曠地方感到害怕,在人多擠迫的公眾地方也會有徵狀,亦可能會害怕處身密封環境。而幽閉恐懼症患者可能會害怕身處擠迫人群之中,產生一種「走唔甩」的恐懼。

Rachel L

領帶繫得太緊、處身密封而狹小的陌生環境,都會令患者產生恐懼感。

患者可能小時候受創傷經歷影響而發病,例如曾經遇溺、被懲罰困入狹小黑房或於陌生地方迷路等。

曾有人因為第一次做磁力共振,將身體綁於床上,再被推進密封的儀器而誘發幽閉恐懼症。

無論是幽閉恐懼症,還是廣場恐懼症,患者在人多擠迫環境,都有機會引發徵狀。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