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導火線引爆暴力症

閱報偶然會看見一些駭人聽聞的暴力新聞,「少年為上網毆打母親」等身體暴力、「小學雞當街罵父」等言語暴力。這些個案於日常生活顯而易見,何以一般人會突然間「躁底」,變得暴力起來?坐在你身邊那位又會否有暴力傾向?

非精神患者專利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李永堅醫生說:「廣泛的暴力定義,可以包括有動機而未付諸實際行動的情況。一般而言,精神病患者的暴力傾向並不會比正常人高,只是一部分重性精神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因為某些幻覺、妄想病徵,而又不肯覆診和定期服用藥物,才容易產生暴力行為。」而要評估一個人是否有暴力傾向,可以5個元素區別,包括攻擊者、受襲者、是否持武器、有否導火線、情緒高漲狀態。而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某些特徵人士較容易出現暴力傾向,例如過往有暴力紀錄、男性、年輕人士、低下社會階層人士、童年時受過虐待或經歷暴力、性格問題、自卑、濫用藥物人士、低智商人士等,皆較容易出現暴力傾向。不過,李醫生強調,暴力傾向並不是一種精神病,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這種傾向,只要通過適合的說降輔導,可以減低有關產生暴力的情況。

盡快逃離危險現場

外國就有調查發現,2至4%的普通市民有暴力傾向,那何以一個平常人也容易產生暴力傾向呢?李醫生指,導火線是較容易令人產生暴力傾向的情況,而常見的導火線包括自我失控、別人的挑戰性態度及行為;而當情緒高漲的人士,在導火線驅使下,就會更容易使用暴力,常見的徵狀包括思緒混亂、感到氣忿、感到受傷害、身體不期然發抖等等。另外,社會戾氣充斥,原來也是言語暴力的結果,「所謂一隻手掌拍不響,非理性的討論只會將問題惡化。而一般人要處理具暴力傾向或暴力情況的話,最有效的方法是預防暴力,如暴力已發生則以拖延、談判或盡快逃離危險現場等方法應對,尋找安全的地方躲藏,以及在安全情況下報警求助。」

暴力傾向高危人士

.以男性為主

.年輕人士

.低下社會階層

.兒時受過虐待或經歷暴力

.性格問題

.濫用藥物人士

.低智商人士

運動釋放快樂嗎啡

常說做運動後,人容易變得輕鬆,原來是有醫學根據。李醫生指,當人運動至一定的水平時,腦中便會分泌出腦內啡,那是一種類似天然嗎啡的物質,其分子結構與嗎啡相似,會在體內流動,幫助人放鬆,從而控制情緒和受痛感,故有「快樂嗎啡」之稱的腦內啡,會讓人產生幸福及愉悅感。

Ja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