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涼解暑熱

明天便是小暑,天氣又濕又熱又翳焗,火辣得讓人受不了,最容易中暑。為解暑氣,人人各師各法,有人會開行冷氣或喝一杯冰涼凍飲,亦有人選擇飲用湯水和按穴位。當然,出外時最緊要做足預防措施,減低中暑的機會。

【湯水食療】

預防中暑 綠豆烏梅茶

材料 綠豆50克、烏梅10克、水500毫升、綠茶6克、白糖6克

製法 以慢火將綠豆及烏梅連水煮至酥爛,去渣,加入綠茶及白糖即可飲用。

功效 適用於煩熱口渴、預防中暑。

清熱祛毒 紅糖綠豆沙

材料 綠豆100克、紅糖25克、水500毫升

製法 將綠豆煮爛,加入紅糖調味即成。

功效 清熱解毒,治小兒暑熱,除煩解渴。

解暑和胃 扁荷去暑粥

材料 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鮮荷葉1小塊、大米50克

製法 鍋內加入3碗水煮白扁豆,水滾後下已浸泡的白米以慢火煲,待扁豆黏軟,加入冰糖及已洗淨的鮮荷葉,再煮20分鐘即成。

功效 消暑解熱、和胃厚腸、止

泄瀉。

祛濕解暑 冬瓜祛濕解暑湯

材料 祛濕湯料(荷葉1片、蓮蓬1個、扁豆、赤小豆各30克、木棉花3朵、茯苓10克)、冬瓜連皮1斤、西施骨1斤、陳皮1角、蜜棗2粒

製法 材料洗淨後放入湯煲內,加入10碗水,猛火煲滾改以慢火煲約1.5小時即成。

功效 消暑祛濕。

治中暑昏厥 薑韮蒜汁

材料 鮮薑、大蒜、韮菜適量

製法 所有材料洗淨,將薑、蒜去皮,然後連同韮菜搗爛取汁,灌服。

功效 適用於解表溫中,治中暑昏厥及不省人事。

中暑三級制

先兆中暑:高溫下感到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

輕症中暑:體溫升至攝氏38度,除頭暈及口渴外,亦會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或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

重症中暑:除有以上徵狀外,患者還會出現昏厥,不省人事,醫學上又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及熱射病等,是中暑情況最嚴重一種,如不及時搶救會有性命危險。

中醫師:性味芳香祛暑穢

天氣炎熱特別易中暑,但其實身體機能會隨着酷熱環境而自動調節來降溫,包括增加排汗及呼吸次數,但當環境溫度過高時,這些生理調節便不能有效控制體溫,便有機會出現熱衰竭甚至中暑的情況。對於中暑,中醫一般稱為「暑穢」,是暑病的一種,主要是指身體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所致,繼而出現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煩躁等徵狀。

註冊中醫師黎碧玉表示,中醫有論述溫病系統,暑病是其中之一,在炎夏之際,長時間在烈日或高溫下活動,暑熱邪氣便有機會入侵身體而發為中暑,按其程度可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及重症中暑(詳見附表),針對輕症中暑患者,可以使用霍香正氣水/丸,有助解暈、祛濕及祛邪,由於性味芳香,有祛暑僻穢作用。以前亦有古方利用「通關散」治療重症患者,將豬牙皂及細辛磨成粉並吹入患者鼻中,刺激患者打噴嚏而甦醒,但她謂現時都不會使用此法。

湯水防中暑

對於中暑急救,中醫有穴位按壓,能讓昏迷患者清醒過來,當中主要穴位有人中穴、湧泉穴、內關穴等,但中醫更重視的是治未病,故在食療上有不少可預防中暑及解暑的湯水,其中清熱解毒的綠豆及冬瓜更是常用的材料之一,「例如綠豆烏梅茶,在戶外活動前或進行期間飲用,都有預防中暑之效,又簡單如綠豆糖水,在感受暑熱邪氣後,有輔助正氣作用,而冬瓜皮亦有去暑作用,故連皮煲湯也是上佳的消暑湯水。」

家庭醫生_方玉輝 適時補充水分

西醫認為,中暑是因為身體體溫不斷提高卻又沒有為身體降溫所致。家庭醫生方玉輝表示,有三種情況會令體溫過高,包括在陽光下暴曬、劇烈運動為身體增加熱能,及長期處於室內散熱情況差的環境,這些都有機會導致中暑,「一般人正常體溫是攝氏37度,如果體溫上升至39度便要開始注意,如果體溫上升至42度,若不處理便有機會導致脫水,甚至影響心臟功能,所以要減低中暑機會,最佳方法是避免在炎夏暴曬及進行劇烈戶外運動,而且要適時補充水分。」

有指用酒精擦洗皮膚,有助急救中暑情況,但方醫生並不建議,「其實要為皮膚降溫,用濕毛巾抹擦身體即可,有人以為酒精有揮發性,用來抹皮膚有助帶走熱能,但其實此舉會刺激皮膚,而且酒精有機會被皮膚吸引,故並不主張這種做法。」

中暑3大元兇

1.陽光下暴曬令體溫不斷上升。

2.劇烈運動為身體不停製造熱能。

3.室內散熱差室內通風差及濕度高,難以散熱。

資深行山專家_李以強 行山路線宜短

夏天行山特別容易中暑,資深行山專家李以強表示,夏天行山路線宜短不宜長,尤以2至3小時內完成為佳,而且最好選水塘區、樹蔭較多及公共設施較充足的範圍,「沿途最好有士多補給糧水,若路線中途能『退出』更佳,例如能在10分鐘內乘車離開,這樣即使有中暑迹象,亦能盡快離開。」

行山時間亦要避開正午,早上行山較佳,但謹記吃早餐及有充足睡眠,因為肚餓、精神不足及悶熱天氣影響下,更容易中暑,「行山前更應準備充足水分,特別可以帶備電解質飲品,補充流失汗水,紓緩疲倦,但不宜飲用太冰凍飲品,因為身體器官在運動時很熱,一下子飲冰水,會令器官難以適應。」

很多人以為流汗多,散熱也快,中暑機會亦較低,但李以強表示,無論大汗還是細汗,都不是理想的狀況,「有些人行山時即使很熱都不流汗,卻會逐漸臉色漲紅,甚至會有少許暈眩感覺,不過,即使較大汗也不代表佳,因為汗水流失得太快,也有機會出現熱衰竭,所以,無論大汗少汗,遇有不適都需要休息。」

【按穴急救】

中醫也有針對中暑而進行的急救,用的是直接針刺或用力按壓適當穴位,有助令陷於昏迷狀態的患者甦醒。

人中穴

位置:上唇與鼻尖之間。

湧泉穴

位置:腳板上3分之1位置。

內關穴

位置:手內側腕橫紋下兩吋。

十宣放血

位置:用針刺十指手指頭近指甲

吋位置,並擠出數滴血。

Rache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