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這些人,那些事

很多人一聽吳念真這名字就會聯想到他跟電影的必然關係,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最初是先從事小說創作,曾連續三年得過《聯合報》小說獎,推出過暢銷作品,後來才開始撰寫《戀戀風塵》和《悲情城巿》等膾炙人口的電影劇本。他最近推出的散文集《這些人,那些事》清晰讓人看到他紥實的文學根底。其實在一些已入化境的大師手中,已經很難再談甚麼文學技巧,因為年輕時的實驗意圖與斧鑿痕迹已去,即使淡淡記下,已是令人動容的生命素描。寫人其實不容易,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人的血肉與生命痕迹已非易事,如能讓人瞥見靈魂氣質,作者更需擁有一部接近X光機的儀器在體內才成。吳念真寫人的技巧是張大春《尋人啟事》與阿城《遍地風流》的級數,他寫母親因自己出生不久遭逢怪病,恐怕活不過來,當時母親誓言若他日這孩子能夠長大結婚,定必以大禮酬神,並磕百個響頭以謝,到幾十年後莫失莫忘,堅持磕頭,最後幾乎站不起來,然末段筆鋒一轉,謂「我曾想過,媽媽會得骨癌,到了末期全身骨頭甚至一碰即碎,是不是因為這輩子的身心都一直承擔着過量的負荷」更為點睛之句,精確表現出一個母親微小但偉大的面貌,令人感傷。寫自己的父母最難,過猶不及,然而吳念真卻為我們立下精彩動人的示範。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