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No Way!

經一事長一智,但不是所有東西要撞過板才知事態嚴重,好像街知巷聞「不可一不可再」的毒品,絕對容不下有一秒心動。

雖然大家對毒品禍害都略知一二,但不少社會人士都將毒品與精神科藥品混為一談,兩者究竟有何區別?

若需要求助時又可怎樣做?一於聽聽醫生講解,知得清楚啲。

根據保安局禁毒處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定義,吸食毒品人士是指不論服食次數,在連續四星期或以上,曾經服食危害或可能危害個人身體、精神健康或其家庭以至社會關係的物質的人士,而劑量或服食期超過正常水平及長度。該署最新數據顯示,由2007年至2010年度,吸食毒品的人數雖然隨年漸減,但平均首次吸食年齡仍然保持在18歲,反映青少年吸食毒品問題值得關注。

毒品不等如藥品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表示,毒品屬精神活性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與精神科藥物並不畫上等號:「精神活性物質是指一些能引致心理精神出現顯著影響的物品,包括酒精、鴉片、大麻、安眠藥、鎮靜劑、可卡因、冰毒、咖啡因、天拿水等,由於部分人濫用這些物質後,會對神經造成損害,導致精神問題,因而需要尋求醫治。的而且確上述有小部分在精神科領域用作治療之用,如嗎啡止痛、鎮靜劑減低焦慮,但醫生是因應病人情況,在短期內使用適當劑量,斷不會替病人處方冰毒、酒精、大麻等,所以精神科藥品等同毒品的想法並不正確。而且這種誤解能引起真正有需要尋求治療協助的人士卻步,後果非常嚴重。」

遺傳病史易上癮

坊間常見的毒品約可分為興奮劑、麻醉鎮痛劑、迷幻劑、鎮靜劑、鎮抑劑等,各類型毒品會為濫用者帶來不同程度的身心影響,傷害大腦及周邊神經系統,可導致身體疲倦、抽搐、脫水,重則支氣管炎、內分泌紊亂、失眠,甚至產生幻覺、抑鬱、記憶力下降、舉止失常等問題。

陳醫生表示:「其實並無標準說明服食多少算是安全,亦不知要多少劑量才足以令人上癮,因為每人身體的反應不一,有人可能食一次就上癮,亦可能多試幾次也沒有造成依賴,可是它們對身體完全沒有正面作用。加上如果屬先天腦結構功能問題、有精神病家族歷史人士,或者本身有隱性精神病因子,吸食毒品後可催化潛藏基因,演變成精神病,他們會較一般人易上癮,承受的傷害也較大,因此大家切勿懷一試無妨的心態。」

家人關懷抗毒癮

眼看近年不少年輕人接觸毒品,泥足深陷,原因除了是成人們所謂的年少無知,背後還牽涉身心以及更複雜的社會問題,因此陳醫生鼓勵濫藥者的身邊人應給予協助和支持,鼓勵他們遠離毒品:「毒品除了帶來生理上的依賴,另一主要上癮的原因,源自心理上的滿足,藉藥物製造一種愉悅、放鬆、脫離的感覺。不少年輕人都是因為心靈空虛,可能與家人、感情關係出現問題,再加上朋輩影響下才作出嘗試,所以如果家人中有濫藥習慣,並導致嚴重情緒問題,家人可先求醫認清問題所在,但更重要的是付出關懷,並製造一個遠離毒品的環境,鼓勵他們戒掉毒癮。往後更應尋找一項長遠發展的興趣,避免日後再受引誘而重蹈覆轍。」

Olivia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