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物語:敍舊

對錢鍾書和楊絳的讀者來說,看吳學昭寫的《聽楊絳談往事》,相信有敍舊的感覺。

比方說,同一件事,我們先看過楊絳在《我們仨》寫一遍,再看她在訪談自傳說一遍,好像聽朋友重複講一件事,由於有感情,不介意多聽幾遍。

楊絳生於1911年7月,她的慈顏善目總讓我想起仁者多壽。當然,早逝者不等於不仁,只是我們不知道每個人原本的壽命長度,我們理解的多壽,只是相對概念而已。

楊絳一歲的時候已經有單人照,可見生於富裕家庭,經常有家庭合照。

每次看人物傳記,我都想到不朽和必朽,好像看風月寶鑑,正面看是美人,反面看是白骨。從傳記刊登的照片,讀者可以看見人的外形必然轉變,每個人都會成為過去,肉體必然腐朽,不朽的永遠活在看不見的世界。

因為愛,即使人的肉體會消逝,仍能活在深愛的人心裏。因為藝術,即使相隔千年,仍活在懂得的人腦海。在形而上的世界,人可以不朽。

《聽楊絳談往事》有幾幀家庭合照,從不同階段的照片可見父母日漸老去,孩子日漸長大,成員日漸減少。楊絳的二姐因副傷寒早夭,大弟患肺結核早逝,一個一個的離開,最後只能活在無垠的宇宙,以及所愛的人心裏。

明白事理的人總是心平氣和,因為知道毋須爭論。

關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