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文學館

台南文學館是一座外表極具古雅氣息的漂亮建築物,外邊那條通向孔廟的路陽光靜好,活像倫敦V & A博物館與歷史博物館之間那條落葉小路。

從最初台灣本土文學創始人物,到日治時期的楊逵,直到當代的林燿德,館內皆清楚介紹,而且最令人欣賞的,就是它不是咱們本土展覽館常見的那些悶蛋展覽,也不是康文署常說的那句聽了更教人興趣缺缺的「活用多媒體技術讓巿民更深入認識×××」,而是真的配合內容,讓人清楚了解台灣本土文學的特色與變化,而且,令人深深為一個城巿擁有這樣的文學館而驕傲。

台灣本土文學的兩個重要命脈是牛與鐵枝路。他們用一個模擬列車車廂的場景來展現文學作品與鐵路的關係,車窗外是侯孝賢式的不斷移動的荒野風景,恰似流浪人在車廂裏往外張望的風景。

至於牛這重要的農耕工具,他們以詹冰作品《水牛圖》來詮釋。一塊放在地上的Touch Screen,上面是詹冰的新詩作品,用文字砌成一頭牛的形狀,當你踏牛頭,文字牛就會低頭;踏牠的尾巴或者牛蹄,牠都會有不同動作。

香港究竟還需不需要文學館已經沒多少人繼續關注了。然而我還是很希望,比台灣多很多八卦雜誌的香港能夠擁有一座文學館,至少可以讓本地人和外來者知道,我們這城巿是如何一路走來,並且面向未來的。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