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藝廊展現大學生創意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策劃的大型創意藝術探索計劃「藝綻公園」,銳意將公園變成藝術創作平台,邀請4間大專院校的學生按個別公園的特色,創作公共藝術裝置,將藝術帶入不同年齡與階層的社群。

是次訪問的學生來自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及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分別以九龍公園及屯門公園作為創作舞台,且看他們如何為公園塑造新形象吧!

九龍公園 ×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為環保告急

九龍公園是「藝綻公園」其中一個展覽場地,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學生負責,並以「告急!」為主題,設計了15件結合可持續發展科學與概念藝術的裝置作品,於公園作公開展覽,希望公眾能從作品中得到反思機會,藉此提高環保意識。

展品分享

《吹住做》

由陳嘉朗、蕭天心及吳安淇設計,是一部裝置有吹風機的單車,可一邊做運動,一邊有風吹。3位同學均認為,人類每天在消耗天然資源,即使做運動也選擇在冷氣地方進行,他們便想到做運動所產生的能量應加以善用。陳嘉朗說:「《吹住做》是一部可將動能轉化成風的室內單車,一邊踩單車一邊享受涼風,便可以為自己降溫。」

《沉默控訴》+《三思而後按》

兩件展品均由呂旻禧及彭珞文設計,《沉默控訴》設於九龍公園內的中國花園主池中,讓池內的烏龜棲息,二人認為,動物也可以作出控訴,對人類說不。彭珞文說:「地球屬於所有生物的,我們不能奪去動物的自由,更不可任意破壞大自然,使動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以《沉默控訴》這個作品,讓烏龜站出來說不。」另一作品《三思而後按》則置於休憩椅子上,呂旻禧表示,很多人都養成隨意按下電掣的習慣,任意浪費天然資源,例如離開房間時仍開著電燈,希望藉作品引起反思,學懂珍惜地球資源。

《食垃圾》

由一系列人類及動物外形展示板組成,是黎碧華從人類消費模式中體會出來的概念。她說:「本身喜歡動物,然而消費過程會製造大量垃圾,結果動物吃了垃圾,人類則食用動物,造成惡性循環,人類好像一直吃自己製造的垃圾一樣,於是衍生這個創作概念,希望作品能予公眾多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提醒大家放任消費所造成的惡果。」

《虐畜轆凌》

作品由黃穎智、鄧耀麟及楊雋邦設計,以保齡球及保齡球瓶作藍本,將保齡球變成不可再生能源,瀕危動物則化身保齡球瓶,寓意瀕危動物將被污染帶來的災害所影響。黃穎智說:「所有動物也有生存的權利,當大家過度開採能源,就會破壞動物的棲息地,希望此裝置能令大家從中了解人類對動物造成的破壞,改變生活上不當使用能源的壞習慣。」

屯門公園 ×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重塑公共空間

作為新界區面積最大的屯門公園,除了為居民帶來一個綠化休憩地方,亦是不少表演者的公共平台。為了打破傳統的公園建築模式,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四組同學,為屯門公園設計了一系列裝置藝術,重塑公共空間,為公園添上一份年輕的藝術氣息。公眾在公園行走休憩時,不妨使用這些新派臨時建築,說不定能帶來一番新的體會。

展品分享

《摺壆》

有感公園石壆把遊人和草地隔開,以致草地不被善用,5位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學生吳偉麟、陳明駿、鄧珮盈、范進穎和陳俊傑想到《摺壆》這一項設計。「《摺壆》是一個連接行人路和草地的設計,既可以是一條長椅,亦可成為一條樓梯,甚至斜坡,具有無限可能性。作品為空心結構,由11件組件組成,採用鋼為物料,作品被分割為可獨立處理的小段,再由金屬剪切塊摺疊而成,以增強靈活性,故此可套用於石壆上,巧妙地使石壆成為其結構的一部分。」《摺壆》外形高矮不一,可配合不同人士的各種坐姿及用法,讓遊園人士有機會發揮一下小創意。

《PixelWall》

為了使大型露天廣場更吸引遊人注意,5名港大學生(梁淑瑜、毛亦青、郭嘉、程驍、楊書朗)用了5,500塊磚頭,並利用堆疊模塊的方法製造了《PixelWall》。模塊上的反光物料,可將公園內的景象帶進裝置裏,當中的穿孔透光設計,可與外面的環境互相呼應,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裝置以樹為中心,不同的高度設計亦可為遊人形成一個私人空間,又能欣賞到園中山水。

《欄「刪」》

屯門公園作為一公共空間,卻有不少圍欄,將遊人與一眾表演者分隔。《欄「刪」》的出現就是把象徵著禁止和管制的圍欄改變。設計者陳子賢和杜澄興將圍繞著屯門公園自娛區的圍欄,設計成座椅形狀,供遊人任意地使用。《欄「刪」》又配合"CAN DO" Logo,顯示出一系列在公園中可做之事,使圍欄亦能傳遞出積極和正面的訊息,從而引發大家對公共空間運用及管理的反思。

《如何使用「公園」?》

公園裏有很多可供使用的戶外空間和草地乏人問津,皆因公園的設計和公眾的習慣,即使草地沒有被欄柵包圍,沒有警告標語,仍會令人誤以為是「不能踐踏」。因此,4位港大同學(瞿沛泉、張允滔、張卉、黎樂生)以環保物料中密度纖維板(MDF)造成不同形態的作品置於草地上。由於作品重約200公斤,必須準確量度斜坡,加上底腳,才能鞏固在不平的草地上。設計者想透過裝置使草地成為途人焦點,吸引遊人踏上草地,並可坐或躺於作品上,享受藍天白雲的大自然風光。

配套活動 豐富公園內涵

如果說公共藝術裝置為公園換上新的外衣,那麼一系列由社群藝術網絡策劃的音樂會、集體遊戲、講故事活動,則進一步豐富公園作為休閒用地的內涵,市民大眾可藉此機會跟公園來一個互動,重新認識這個屬於我們的公共空間。

創意本土故事 承傳社群生活

是次「藝綻公園」計劃預備了多項配套活動,其中由社群藝術網絡策劃的「創意本土故事」,更於剛過去的聖誕節當日率先啟動。「雄仔叔叔」阮志雄上年度在公園講故事,有孩子說喜歡這故事,有孩子說喜歡那故事,「故事」聽到孩子喜歡自己,於是留下來跟孩子玩,「雄仔叔叔」卻忘記將它們帶走,於是今年再到公園講故事,看看自己留下來的故事變成甚麼模樣,而一個個故事透過「雄仔叔叔」承傳下去,發展出「我喜歡跟聖誕老人交換禮物」、「九龍公園的大樹古仔」、「沙田的牛牛跑掉了」等引人入勝的故事。今年,除了聽故事,「雄仔叔叔」也期待大家帶來故事,因為故事是社群生活的承傳,大家或許能在故事裏發現你、我、他的影子,只有聽故事者也講故事,大家才能互動,更能享受公園聽故事的樂趣。

活動詳情

日期:15/1

時間:2:30pm~3:30pm

地點:屯門公園香花園

日期:22/1

時間:2:30pm~3:30pm

地點:香港公園茶具文物館外草地

日期:29/1

時間:2:30pm~3:30pm

地點:九龍公園兒童遊樂場

遊樂公園 遊戲中重拾遺忘樂趣

偌大的公園空間,要是坐而不動,太浪費了,何不參與由遊戲導師Kitling帶領的「遊樂公園」活動,大玩集體遊戲,重拾兒時樂趣。每次「遊樂公園」的遊戲都不盡相同,所有項目均為公園度身訂造,務求與不同公園的環境相配合,當中包括傳統集體遊戲彩虹傘、猜皇帝、狐狸先生幾多點等,又有小朋友最喜歡的肥皂泡,更可玩自家製玩具如啪啪紙、雪條飛鏢等。Kitling希望跟大眾藉著各式集體遊戲增進親子關係,並體驗公園活動的樂趣。

活動詳情

日期:16/1

時間:2:30pm~3:30pm

地點:屯門公園香花園

日期:23/1

時間:2:30pm~3:30pm

地點:香港公園茶具文物館外草地

日期:30/1

時間:2:30pm~3:30pm

地點:沙田公園北園草地

日期:6/2

時間:2:30pm~3:30pm

地點:九龍公園兒童遊樂場

《藝綻公園》 ArtAlive@Park

日期:即日起至2月28日

地點:香港公園、沙田公園、九龍公園及屯門公園

費用:免費

網站:www.artaliveatpark.hk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ages/ArtAlivePark/162325117141387?v=info

微博:http://t.sina.com.cn/artaliveatpark

Twitter:http://twitter.com/ArtAliveatPark

查詢:3101 2739 / 6717 8723

電郵:enquiry@communityartnetwork.hk

電郵:市民可利用宣傳品或印刷品上的二維條碼(QR code),即時透過手機進一步認識是次計劃之詳情。

5位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學生設計的作品──《摺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