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躁症患者 時而興奮時而憂傷

雖說情緒反覆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起伏周期持續一段長時間,時而抑鬱,時而躁狂,就有可能患上鬱躁症。鬱躁症是一種頗普遍的情緒問題,患者持續交替出現躁狂周期及抑鬱周期的徵狀,如能把病情控制得好,患者可過正常人的生活。但有一點要留意,該症有復發的機會,一旦覺得不妥,便要尋求家庭醫生、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等的幫助。

人是感情的動物,情緒總會起起伏伏。但如果出現周期性的抑鬱及躁狂,且持續一段時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大有可能患上鬱躁症。鬱躁症的正式醫學名稱是「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暫時未有統一的中文譯名,除鬱躁症外,亦有人稱為「雙性感情障礙」或「躁狂抑鬱症」。

遺傳機率偏高

不少外國學者對鬱躁症進行深入的研究,很多研究顯示基因是引發該症的主要因素。新生精神復康會臨床心理學家凌悅雯說:「鬱躁症的遺傳機率偏高,甚至高過精神分裂症,曾有項美國研究指出,患有鬱躁症的人士,其同卵雙胞胎就有70%至90%的機會同時患病,而異卵胚胎則只有16%至35%的機會。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鬱躁症,子女罹患率是50%至75%。另一項美國研究則指出,該症發病比率相當穩定,患者約佔美國總人口的3.9%。」

她還引述,在1997年,外國學者Miklowitz及Goldstein提出「Vulnerability Stress Instability Model」(潛伏危機及壓力失衡理論)用來解釋鬱躁症的成因。他們指出,除潛伏的基因外,有些因素亦可引致該症,包括生活中的壓力、生活節奏及作息時間失調、家庭壓力等。也有一些關於生理方面的研究,若多巴胺、血清素這些腦部化學物質失調,患上鬱躁症的風險亦較高,所以我們亦不容忽視這些因素。

七個躁狂標準

要判斷是否患上鬱躁症,醫護人士會了解患者是否持續交替出現躁狂周期及抑鬱周期的徵狀。當患者處於躁狂周期,他會感到情緒特別高漲、特別興奮、過分樂觀,甚至以為自己是萬能,能勝任所有事情,時常處於精力旺盛的狀態。有些患者則容易發怒,因瑣事而暴跳如雷。至於抑鬱周期的徵狀,則包括患者自覺好無用、難以集中精神、凡事提不起勁、缺乏食欲等。

  凌悅雯說:「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制訂七個標準,以評估病人是否經歷躁狂周期,若患者出現其中三個徵狀,以及躁狂周期持續一個星期或以上,再加上以往有抑鬱周期持續兩個星期,他大有可能患上鬱躁症。這七個評估躁狂的標準包括自我意識膨脹;連續長時間睡眠不足,但仍精神抖擻;變得喜歡說個不停;思維變得過分迅速;缺乏專注力;突然萌生很多不切實際的計劃;做出過多愉快但有機會引致破壞性後果的行為,如瘋狂購物、頻密性行為等。」

患者病悉感弱

該病的男女患者比例差不多,發病年齡以青少年居多,40歲以後才發病則較少。一旦不幸患上鬱躁症,不要過分憂心,鋰劑及丙戊酸鈉是治療該症的常用藥物,有研究顯示,如果定時服食這些藥物,可大大減低復發的機會。患者一般要服藥最少2年,至於實際情況如何,當然視乎病情而定,所以患者必須要夠耐性。除了服藥外,家人及朋友的關愛亦十分重要。

凌悅雯說:「家人及朋友掌握鬱躁症的危機因素,亦有助患者改善病情。除了提示患者定時吃藥外,家人及朋友要多加注意其舉動,如發現驟變的生活習慣及行為模式,有可能是復發先兆,但由於有些患者的病悉感(即洞察自己精神狀況的能力)相對較弱,有時未必察覺到問題所在。若被家人嚴謹批判、過分溺愛,有時也可誘發鬱躁症,所以家人的溝通技巧亦要下點工夫。」

輕躁周期大不同

輕躁周期(Hypomania)是一種跟鬱躁症有點類似的心理問題。處於輕躁周期,患者同樣感到心情愉快、頭腦清晰、思考迅速、充滿自信、做事很有幹勁等。但在另一方面,患者縱然感到體內精力旺盛,且不斷進行很多令自己感到愉快的活動,但這些活動不會破壞其社交、日常生活的舉動,同時也不會出現抑鬱周期的徵狀,這就是與鬱躁症的不同之處。

去邊度食聖誕大餐好?
即上on.cc東方互動《享樂聖誕2010》專輯,為您一站式搜羅各類聖誕消費情報!

Yali

我已經受夠喇!(設計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