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命名

路中拾遺:命名

剛推出了一本沒有書名的中篇小說集,書名就叫做《 》,引起不少回響。有讀者留言說,這個破格的書名令他聯想到自己讀書時候常常會懷疑,為甚麼從以往開始,文章就需要篇名。

好奇是思考的原點。如果你對一些看來習以為常的人和事再也沒有探究的興趣,再也沒有查根究柢的反思,你大概已經不可能再進步了。

我跟這位讀者朋友說,這大概等同於問為甚麼人類最初需要名字吧。如果世界很小,人也不多,大家都聚在一起,名字其實沒想像中重要。然而當人一多,我們需要彼此辨別,即是區別自我和他者,我們就需要名字。最初的名字其實跟一個人的住處或者特性有關,古希臘人沒有姓,名字只有一個詞。有時候為了避免混淆,就會加上父親的名字以資識別。到羅馬時期開始複雜起來,有名有姓,通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相等於後來西方人常用的聖名,接下來是氏族名稱,最後才是家族之名。

有時候這個家族之名又跟外號有關。像凱撒大帝姓Ceasar意思是「多毛、多髮」;大雄辯家西塞羅Cicero其實是野豌豆Cicer的意思,因為他的始祖鼻尖有一個地方微裂,就像那些野豌豆一樣。

篇名是為了概括文章重點,讓人一目了然,然後再選擇要不要讀下去,同時,也是為了跟其他相同題材的作品區分開來的方法。

很多書,尤其暢銷書,只是書名吸引,裏面庸俗得嚇人,就像有些人,名字引人遐想,真人倒不甚了了,見面不如聞名算了。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