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界定肥瘦 進食失調不藥而愈

正確界定肥瘦 進食失調不藥而愈

「瘦咗之後人都會靚啲,我唔食嘢啦!」很多女士們可能都有這種心態,其實是受社會風氣影響所造成。然而,有些人或許會被這些價值觀影響,出現一些過激的減肥行為,結果引發不同程度的進食失調病症,包括厭食症或暴食症等。

近年,纖體瘦身的風氣大熱,不少女士們都用各種不同方法減肥,有些人會狂做運動、有些會節食,久而久之,部分人更會出現心理上的壓力,形成進食失調的情況。

厭食症 極度憂慮肥胖

厭食症是其中一種常見的進食失調症,據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中心主任臨床心理學家余文蕙表示,診斷厭食症可從患者的體重及心理兩方面作評估,通常患者的體重會驟降或拒絕維持正常體重,較相若身高及年齡層的正常體重輕至少百分之十五。另外,患者會極度憂慮肥胖或體重增加,亦會過分或不適當地評估自己的身形及體重,有些體重過輕的人仍覺得自己肥,部分女性患者更可能會連續三個月或以上停經。

余文蕙指出如發現這些情況便應盡早找合適的專家或機構治療,她同時指出厭食症分為兩類,包括約束型厭食症及狂吃/嘔瀉型厭食症。她解釋說:「約束型厭食症是指患者會極端節食、禁食或狂做運動,沒有出現狂吃及嘔瀉的行為;至於狂吃/嘔瀉型厭食症的患者,則會出現狂吃及嘔瀉的情況,即有時因抑壓進食太久或情緒困擾,而會出現暴吃的行為,但吃後他們會扣喉或吃瀉藥。」

暴食症 狂吃後感愧疚

除了厭食症之外,暴食症也是進食失調症的一種,余文蕙表示患者會於一段時間(例如兩小時內)失控地狂食,分量比一般人於相若的情況下吃得異常多,甚至會吃到想嘔,在吃的初時可能感到開心,忘憂及放縱地吃,但狂吃之後便會感到愧疚,然後會扣喉、服食瀉藥或利尿劑、節食、禁食或狂做運動,以補償行為來制止體重增加。患者出現狂吃及補償行為平均每星期最少兩次,而且會持續三個月或以上,同時他們的自我評價極受身形及體重影響。

暴食症跟厭食症一樣分兩種,余文蕙說:「兩種暴食症包括嘔瀉型及非嘔瀉型,前者在出現暴食症的症狀期間,會利用扣喉、服食瀉藥或利尿劑作為補償行為;至於後者則以節食、禁食或狂做運動等行動補償。」

性格變孤僻 影響社交

引起進食失調的原因,包括心理、生理、家庭、社會及文化等因素,余文蕙分析:「患者的性格可能屬完美主義型或是自信心甚低的人,當出現此病症時,患者會更加管束自己於嚴謹的規條中;另外,有些患者深受社會的價值觀所影響,為得到別人認同,希望自己要變瘦,認為瘦就是美,於是進行地獄式減肥,漸漸造成厭食或暴食等症狀。」

患上進食失調的人,除了影響身體之外,患者的心理及社交也受到影響,余文蕙舉例:「例如患者即使很瘦仍然極度怕肥或渴望體重再減多一些;患病期間情緒低落、焦慮及容易發脾氣;又常與家人爭拗,人際關係或會變差;害怕出席朋友活動,更怕別人覺得自己奇怪,社交圈子進一步縮窄。至於一些暴食症患者,或會在朋友面前吃得正常,但之後則偷偷地自行狂食。」很多患者會因而變得孤僻,減少與人接觸,社交生活變得愈來愈乏味。

多方面治療 改進食習慣

由於進食失調症會影響患者的生理及心理,故此要進行治療,應從多方面配合,包括由醫生、營養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及社工合力提供支援。余文蕙建議:「由於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不適或併發症,所以要進行定期身體檢查或入院觀察;另外,營養師會替患者建立正常的三餐餐單,改善對飲食的謬誤,擴闊揀選食物的範圍,從而轉變進食習慣。」至於心理學家則可為患者進行思想、行為、環境及人際關係之改變;精神科醫生會觀察患者有否出現情緒問題;最後社工可以幫助改善社交上的問題。余文蕙認為,患者在多方面的專業治療下,才能確立正確的飲食態度,並維持自己的想法不易受外界影響。

Sammie

做人有自信心,可避免患上進食失調症。(設計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