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路中拾遺:氣分轉換的必要

從事腦力工作,其實跟體力勞動一樣,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休息和間隔,讓腦袋放鬆。心理學家歐森曾經提到這麼一個有趣的例子:話說有個鋸木工人因為要完成手頭上堆積如山的木堆,緊張得一秒鐘也不敢懈怠,低頭狂鋸,一整天都沒休息。旁邊的工友看到了就勸他,喂,你的鋸子都開始鈍了,怎麼不停下來休息一下,順便磨一下你的鋸子?

可這位埋頭苦鋸的工人卻頭也不抬,很不耐煩的說,你沒看到我還有這麼多木材沒鋸麼?哪有時間去磨鋸子!

旁觀者清。我們可以預料到,這位鋸木工人,因為鋸子變鈍,因為體力下降,他一定愈鋸愈慢,愈鋸愈吃力,最後,失敗收場。

當我們的意識長期專注於某個糾結的問題上,就會鑽進牛角尖裏去,花再多時間,都難有寸進。這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把整個人從那個環境抽離,就像日本人愛說的「氣分轉換」那樣,做點完全不相干的事,換換心情,散散心又好,像村上春樹那樣燙衣服又好,讓繃緊偏狹的思路得到放鬆,令你的潛意識獲得浮現的機會,效果,會比你死纏不放更好。

就如愛因斯坦所說,他最好的靈感,總是在早上刮鬚子的時候浮現出來的。不因為早晨特別精神,只因為,刮鬚子是他整天最放鬆的時候。一放鬆,潛意識的成效,才能浮現出來,成為人們所謂靈光一閃的天賜靈感。

如果教你頭痛糾結的不是一篇文章或者一條物理定律,而是一個人,請相信我,氣分轉換一下,也會有得着的。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