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盧家大屋看民間藝術

有甚麼比在古老大屋內,欣賞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來得更有風味?來到澳門的盧家大屋,你也享受到這別具風味的古意,皆因大屋現正舉行麵塑和麥稈畫展覽,展期至今個星期日,喜愛傳統藝術的朋友別錯過了。

盧家大屋是澳門歷史城區世遺建築之一,也是體驗傳統民間工藝的好地方,皆因大屋不時有來自中國各省市的工藝展覽,今期由兩位江蘇省民間工藝大師郭立明、沈社國在大屋內一展手藝,以麵粉及麥稈等自然材料,製成麵塑和麥稈畫,歡迎大家前往欣賞及參加周末舉行的工作坊。

麵塑公仔 饒有趣味

麵塑起源於唐朝的宮廷御膳,過去只是極少數人賣藝謀生的手段,利用糯米粉、麵粉及一些防腐材料為素材,通過藝人徒手搓、揉、拉、捏,頃刻間便可塑出各種人物、動物造型的麵塑公仔,饒有趣味。

郭立明為鹽城市公興鎮人,從事手工麵塑技藝近30年,手藝嫺熟,在其影響和帶動下,傳統手工麵塑技藝在當地得以發揚光大,獲鹽城市十佳特色文化(手工麵塑)鄉鎮的榮譽稱號,他曾多次代表省、市、縣參加各類展覽會、博覽會及交易會等。

麥稈畫 立體黃金

麥稈畫源於隋唐,興盛於宋,流行於明清,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民間美術。作品利用了麥稈的自然光澤、紋理和質感,透過拼貼效果使畫面產生強烈的立體感,畫面色彩黃金,歷久不變,可製作成橫匾、屏風及各式旅遊禮品,或鑲嵌裝飾於木器家具上。

沈社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他刻苦鑽研20多年,得到豐富的成果,其作品先後在省、市、縣展出獲獎,並被國家收藏。

盧家大屋 體驗傳統

建於1889年的盧家大屋,是澳門第一代賭王盧華紹的家族舊居,高兩層的大屋,以厚青磚建造,布局仿照廣州西關大屋設計,是晚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後來盧氏家道中落,業權輾轉落入外人手中,大屋被分租出去,又曾有大批難民湧入進駐,加上80年代前缺乏維修,致大屋很多部分被拆掉改建,至2002年澳門文化局為大屋進行復修,並於05年對外開放,更請來青春醒目的文物大使為遊人導賞。

盧家大屋自先後開放樓下大廳、偏廳及二樓以來,每逢周末、日及假期,均吸引不少居民及遊客前來參觀,澳門特區政府更有意將大屋打造成推介中國民間戲曲的精緻舞台。大宅每月也推出不同類型的中國民間音樂和戲曲演奏,邀請內地著名戲曲、音樂家和小型組合在大屋內獻藝。大宅亦不時舉辦文化展覽,並有中國民間工藝師駐場,於平日下午現場獻藝,周末更設工作坊讓市民參加,只需付出$20,就可親自嘗試各種民間手藝。

白馬行 年輕人蒲點

由盧家大屋走出來,單是一條大堂巷,已有不少風味美食,包括意式雪糕、韓式小食,還有街坊式食肆。走出小巷,便是伯多祿街,即澳門人稱為「白馬行」的地方,是當地年輕人最愛的蒲點。整條街聚集了各式各樣新穎商品,以年輕人的流行服飾為主,還有3層高的大型購物商場信達城,街的盡頭,便是中國境內第一間西醫院(即白馬行醫院)的所在。

而與伯多祿街接連的,還有板樟堂街、大三巴街和賣草地街,都是終日人流暢旺的街道,賣草地街有不少售賣台式飲品的小店,是遊客消暑歇息的加油站;大三巴街則手信店林立,不少遊客臨離開澳門前都會到這裏掃番幾盒豬肉乾和杏仁餅。

盧家大屋

地  址: 大堂巷7號

開放時間: 9:00am-7:00pm

(逢星期一休息)

資料: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