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路中拾遺:尊重

同代人在報章發表文章,對這城巿年輕寫手的集體病徵表示擔憂。她說這一代20出頭的孩子,都開始呈現共同的模式:參加前輩的寫作班,然後投稿、獲獎、出版第一本著作,接着,無以為繼,消失,無法寫下去。

我對這現象不感到意外,很多年前我也指出過這問題。這是因為很多孩子太自我,對自身以外的東西都缺乏真正興趣,才會造成這現象出現。

我曾經教過寫作班,有過一些當時很狂熱、很用心的學生,可後來當他們漸漸長大,卻是站起來公開否定以至鄙夷我,批評得最激烈的人。對於這些孩子,我沒有憤怒,卻只感到悲哀。悲哀的是上一代文人應有的尊重,以至感恩等良好素質,原來在他們身上,已經斷掉了。若非急欲證明自己可以,想所有人認同自己,誰需要急急撇清?

反叛與否定也許是年輕人的必經階段,這很正常,然而你長大了,視野開闊了,卻不等於需要公開否定誰。我並不是鼓吹愚敬,然而即使後來超越了也好,我再不認同,也只會暗裏知道就算了,我始終感激當日是他為自己開過門,我才能夠走到這裏。

人到了某階段,可以「不再需要」某些人或者某些理論,這很正常。你有能力看到昔日看不到的漏洞與不足,證明你已經長大,這是好事,然而要是所有後來你視野不同了的都該公開否定,都不必給與應有的尊重,那麼,除了自己,你一輩子還有值得尊重的人麼?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