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旗袍百年變奏 展現中國古典美

旗袍是中國婦女最具代表性的服裝,其纖窄修長的設計,最能展示女性優雅而含蓄的美態及個性,但原來旗袍是源自清朝旗人婦女所穿的長袍。在過去一百年,旗袍的設計由寬身平直變成窄身合體,袍身的長度亦時有變化,可謂經歷百變。現正於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歷久常新—旗袍的變奏」展覽,通過展出約270件旗袍、約400幅歷史照片及9項多媒體節目,介紹旗袍的淵源、其與社會及文化的關係。展覽並會分析旗袍從服裝走向文化象徵的建構過程,以及當代的時裝設計師如何將之時裝化、現代化,使其得以持續地發展。

源自滿族的服飾

「旗袍」源自滿清旗人婦女所穿的長袍。從字面上解釋,旗袍是指旗人穿着的袍,所謂「旗」是被滿清編入旗籍的人,「袍」則指上下相連的服式。1930及1940年代,穿旗袍的風氣甚盛,成為中國婦女最普遍的服裝。但1950年代後,隨着內地社會的轉變,穿着旗袍的人愈來愈少,海外的華人社會反而還保留着穿旗袍的習慣。但1960年代末,隨着大量西式成衣的出現,旗袍在日常服裝的領域裏逐漸走向式微。

所幸的是,它在香港並未完全消失,反而在不同的領域繼續存在,包括校服、酒樓侍應的制服、結婚的禮服,以及香港選美代表的民族服裝。這也塑造了其特殊性,使其超然於其他的服裝,成為一種中國符號和文化的象徵,也成為表現中國人身份的不二之選。

旗袍地位的演變

今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合辦、歷史博物館籌劃及香港文化博物館協辦,除介紹旗袍的淵源、1920至1960年代社會及文化的轉變與旗袍發展的關係;亦會展示1960年代末後,旗袍雖在日常服裝的領域走向式微,但又如何以不同的形式持續地存在。此外,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的導師特別為是次展覽設計了10款旗袍作品,顯示培育新世代時裝設計師的學府如何演繹這種傳統服裝。

展覽除展出不同時代的旗袍珍品外,還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會禮儀小姐所穿的旗袍,以及高錕夫人黃美芸女士於2009年陪同高錕教授出席諾貝爾頒獎禮穿着的旗袍。這次的展覽除了回顧旗袍的發展外,亦希望藉此顯現它在衣物以外的意義,以及它能成為經典的魅力所在。

歷久常新—旗袍的變奏

展期: 即日至9月13日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 (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開放時間:

星期一、三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逢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入場費:10元

(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半價優惠)

星期三免費入場

查詢:2724 9042

網址:http://hk.history.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