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路中拾遺:傳奇的結尾

稍為了解郁達夫生平的人,都知道他年輕時曾經在日本留學,第一次在那裏召妓沉淪,感到當時作為弱國子民的屈辱,培養出他那抑鬱低迴的性格。1922年當他離開日本,他跟日本最後道別說:「我死了也不再回到你這裏來。」

他後來並沒有遵守這諾言,他跟日本的關係是愛恨交纏的,既恨,卻也愛。有多恨,其實就有多愛。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郁達夫在新加坡,跟了他個人與寫作生命的紅顏禍水分開了,一個人在那邊負責抗敵工作。1942年他逃到蘇門答臘,在一個叫做巴爺公務的小鎮偽裝成賣酒商人,更化名趙廉,完全捨棄了自己,也沒再寫作。

日軍佔領蘇門答臘,因為知道當地有個叫趙鬍子的人懂得日文,就把他抓了當傳譯員,聽說當地居民有些不諳情由的還很痛恨他,罵他漢奸。他一邊忍辱負重一邊暗裏幫助被扣押華人,然而到了1945年,在日軍知道快要敗退的時候,郁達夫終於等到曙光初現,四出奔走,跟同道商討未來的計劃。

可是,就在8月29日晚上,一位當地人邀請郁達夫外出,說那是日本憲兵的命令,他離去後,就沒再回來了。

聽說是因為日本軍隊知道大勢已去,故先殺掉所有人證,以免秘密外洩。

可憐的郁達夫,就這樣被動地成以英雄式的死亡,成就了他迥然不同的下半生,讓自己跟日本糾纏不清的痛苦關係,作出如此傳奇的首尾呼應。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