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錢納利他鄉故里畫濠江

19世紀著名英國畫家錢納利,於1825年遷居澳門,視澳門為第二故鄉,其作品描繪小城人物風景為主,為澳門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貴資料;由現在起至8月29日到澳門博物館,便可欣賞到他筆下的舊濠江面貌。

於澳門博物館舉行的「他鄉故里—錢納利作品展」,內容分4部分,包括英倫生活、印度之行、嶺南歲月及畫魂長存,作品有油畫、水彩、素描和速寫,約150件。當中以粵港澳昔日人文風情為題材的作品,生動展示出以澳門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於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風貌,參觀者可藉此一睹舊日澳門的生活點滴。是次展覽,部分展品除來自澳門博物館藏品外,還有選自滙豐銀行、怡和管理有限公司及多位私人藏家的藏品。

藝術生涯 分三階段

在澳門居住了20多年的英國畫家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生於倫敦一個畫師世家,他繼承了家族在書法和速記方面的天賦,並廣泛運用於畫作和素描中。錢納利的藝術生涯可分為三個階段,首階段是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研習傳統繪畫技術,深受肖像畫家約書亞.雷諾茲的影響,至1802年他在愛爾蘭已薄有名氣,以肖像畫聞名,這是他的「英倫生活」時期。

錢納利28歲離開英國來到東方,在印度住了23年,第二階段便是他「印度之行」時期。這階段他嘗試以各種手法進行創作,包括小畫像、肖像和一系列蝕刻板畫,題材有印度教廟宇和清真寺、船夫、挑水夫等,他創作的巨幅肖像畫《祈柏力的女子》,更令他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西方畫家,及後因與妻子感情不和,加上負債纍纍,只得捨棄名聲地位,在1825年前往南中國開創新天地。

嶺南歲月 技巧成熟

錢納利抵達澳門,並居住至1852年終老,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畫作,潛心發掘濠江的風土人情,題材包括南灣與炮台、泊岸的帆船、教堂與寺廟、市集與街道、宏偉的西式建築,以及就地取材的漁民船屋、街頭小販與剃頭匠,以至鐵匠與漁娘。進入「嶺南歲月」的錢納利,繪畫技巧明顯趨向成熟,他的油畫表現開始擺脫英國學院式風格的束縛,而水彩風景畫亦超越了以古代建築為旨趣的考古學式地形畫規範,進行了另闢蹊徑的探索。

錢納利中晚期的油畫、水彩畫創作可謂達到隨心所欲的藝術境界,其筆下的澳門、香港、廣州及珠三角洲一帶的景物,均洋溢清新、輕鬆、嫺雅和樸素的氣息,完美地再現了中國情調的同時,又融合了畫家的個人感情。

賣畫授徒 影響深遠

錢納利是繼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之後,對中國畫壇產生另一衝擊的西洋畫家,他在澳門鵝眉街創辦畫室,公開賣畫授徒,其學生呱、馬西安諾.安東尼奧.畢士達、托馬斯.屈臣、威廉.普林斯普等,分別代表了中國、葡國、英國等受他影響的畫家,其作品在澳門、香港、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亦產生了廣泛回響,形成了一個深具時代特質的錢納利畫派。19世紀隨着來華旅客的增多,市場上產生了大量臨摹錢納利畫風的商品畫。

清咸豐二年(1852),錢納利在澳門逝世,永遠安息在澳門白鴿巢公園旁的基督教墳場,從此他的「畫魂」永遠與這個美麗小城共存。他的畫作如今不僅是一件藝術珍品,且早已成為研究澳門文化及社會變遷的重要歷史文獻。

他鄉故里—錢納利作品展

日  期:即日至8月29日

地  點:澳門博物館三樓

開放時間:10:00am-6:00pm(逢星期一休館)

入場費:$15(每月15號免費入場)

世遺古蹟基督教墳場

錢納利長眠的基督教墳場,屬世遺歷史建築一部分,建於1821年,原稱東印度公司墳場,為澳門第一座新教墳場。當年一位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首位來華傳道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因妻子在澳門病逝,於是請東印度公司出面,向澳葡當局申請現址闢為墳場,馬禮遜死後亦葬於此。

墳場分兩部分,前為與墳場同時興建的馬禮遜小教堂,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教傳道所,1922年重修,為仿羅馬建築風格,面積約80平方米,一層高,平面呈長方形,室內裝飾簡潔,採英國錘式屋架;屋頂上有十字架,正立面有半圓形透視門,外觀古樸淡雅。後為墓園,有墓塚數十座,埋葬的多是來華的英國商人、東來拓殖的殖民主義者、鴉片戰爭中在華身亡的英國將領及基督教傳教士,近年來,英國駐港澳總領事館仍撥款維修這地方。

免費睇視覺藝術展

欣賞錢納利畫作之餘,不妨也抽空看看「澳門視覺藝術年展」,這個文化局的重頭展覽項目,以推動本土視覺藝術創作為宗旨,鼓勵創作、發掘人才,希望藉不同媒體的視覺藝術作品,反映時代精神。年展參照國際展覽的標準進行,結合當代視覺藝術媒介融和的大趨勢,促進不同媒介共創新作的概念。

今屆展覽包括中國畫、書法、西洋畫、雕塑、裝置等本土最新創作,獨具特色的作品顯示了本土藝術家的胸懷和視野。

2010澳門視覺藝術年展

日  期:即日至8月8日

地  點:塔石藝文館

開放時間:10:00am-7:00pm

入場費: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