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保持穩定血壓 減冠心病風險

本港每年約有5,000至6,000人死於心臟病,是本港第二號殺手病,其中冠心病患者佔七成,情況不容忽視。有專家指,透過「通波仔」或搭橋手術,能改善有關病徵,但想減少冠心病風險,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是保持穩定的血壓水平。

冠心病可令人猝死

香港浸信會醫院心臟中心主任陳惠文醫生表示,冠心病的主因是冠狀動脈長期積聚脂肪和膽固醇,形成粥樣斑塊,令血管狹窄或閉塞,病徵包括胸口痛、氣促、暈眩等及嚴重者可令心肌壞死,造成心衰竭。「據統計顯示,突發性冠心病患者中,三成人會猝死,另有一至兩成人於入院後死亡,主要是由於粥樣斑塊表層撕裂,令血小板和發炎細胞於血管內積聚,形成血栓,可令心臟停頓致死。若患者能及時接受心導管介入手術,可將心肌壞死和死亡率降至最低。」

至於慢性冠心病的患者,可按個別情況決定應否接受手術,病人可透過靜止/運動心電圖、超聲波心電圖及磁力共振等檢查了解病情。「若病人情況不穩定,可能需要進行心導管造影檢查,醫生會從病人的手腕或腹股溝動脈插入導管,輸送顯影劑後,檢查儀器便能顯示冠狀動脈有否鈣化和狹窄,從而評估發病率及死亡率,及早為病人進行適當的治療。」

八成患者需通波仔

治療冠心病的手術有兩種,有一至兩成患者需要進行搭橋手術,從患者的腿部抽出靜脈血管,再接駁到心臟血管阻塞的位置。其餘八成人需要進行俗稱「通波仔」的心導管介入手術,以心導管放置冠狀動脈進口,用球囊將閉塞的冠狀動脈擴張,恢復血液流通到心肌。

陳醫生指出,患者於手術後仍需服食藥物,以控制病情,因手術只能紓緩冠心病病徵,若要徹底根治此症,必須從生活習慣入手。「冠心病的高危因素眾多,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吸煙、肥胖、缺乏運動及有家族病史者等。因此患者必須針對各種誘因,改善生活習慣,例如戒煙、保持低脂低糖飲食、降低血壓至合適水平及進行適量帶氧運動等,才能有效減低冠心病的風險。」

24小時穩定血壓

為甚麼保持穩定的血壓是減低冠心病風險重要的一環?陳醫生解釋:「穩定的血壓可減少血管硬塊的形成機會,令血管回復彈性,減少冠心病發作風險,因此冠心病患者需要長期服食控制血壓的藥物,否則血壓一旦上升,就有機會誘發冠心病。值得一提,有研究顯示,凌晨時分是心臟病發的高危時間,因此患者必須遵從醫生指示,選擇最適當的藥物治療方案。」

24小時保持血壓穩定,適當的藥物治療擔當重要角色,因為長效藥物能於第二天服藥前維持一定藥效,能減少因藥力消失所引致的血壓波動,例如amlodipine、olmesartan及lisinopril等都屬藥效較長的藥物。維持血壓24小時穩定,不但能大大減低冠心病發的機會,同時能減少病人出現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的機會。

近年,本港冠心病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陳醫生建議四十歲或以上、並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士,應定期接受心血管檢查。市民亦應留意日常身體狀況,例如步上樓梯或追趕巴士時,有否感到胸口痛、氣喘或暈眩等,這些情況可能是冠心病的先兆。一旦懷疑自己心臟有問題,應盡快諮詢醫生協助。

客戶提供